下载此文档

从“史官”到“史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史官”到“史家”
摘要:本文基于》的对比来研究史学写作主体性,并引用现代西方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其合理性加以讨论。

关键词:主体性;史官;史家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99-01??
从《春秋》到,这一漫长过程中,史传的书写者主体性渐渐萌发,完成了从“史官”到“史家”的转变。史家们的思想,主观意识开始介入到对于历史的重构中,赋予了史传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没有历史观念的古人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自序》中提到:我国古人缺乏历史观念,对于史料是不惮于添枝减叶的。大量托古而言他的材料在成功完成了使命后被混杂在历史序列中。“在中国一向有褒贬式的历史,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特别浓厚。”??①文以载道,史家写作的主体性使得文本更多地用于表达某种精神和思想。
二、主体性的体现
写作者的主体性,即“史家的”特点。“叙事的过程始终是主体的参与过程,是主体对史料的不断选择以及对历史的独特解释的过程,这表现在叙事结构的创立、主题的确立、事件因果关系的总结以及具体的叙事操作上。
”??②

作为三部书中成书较早的言为主的编录体史书收录八风格不齐,作者述而不作,故于史料的加工较少,较为接近原材料的原貌。没有一个统一的叙事主体,内叙述者的思想便直观而纷繁地表露出来。《左传》“在使用原材料时曾做过精细的筛选与修饰工作,全书的风格较为一致。”??③如《国语》中优施对于申生的评价,“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甚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直击其性格要害。申生为人知礼而纯孝,备受儒家赞誉。君子之行毁于小人,必不见容于道统。故《左传》并没有收录此段事由。

《国语》的编纂,体现出叙述主体的淡漠。这有利于呈现一个时代的纷繁面貌,而《左传》和《史记》的作者笔下的世界有着一个统一的道义准则。《国语》中申生不逃的理由是“章父之恶,取笑诸侯,吾谁乡而入?”而后者中的叙述则变成了“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害父之子无人纳之,春秋时各国风气一下被偷换成统一的声调。细节处可以见到外叙述者想极力传达的真意。

顾颉刚先生认为,战国以前的古史性质是宗教的,主要的论题是奇迹说。《左传》中确有神降于莘,赐虢公土田,狐突见申生于白日,等情节。但如果《国语》的成书时间确早于《左传》,为什么晋语中没有神鬼的存在?《左传》中顺应神鬼的旨意是重要的,夷吾无礼于申生兵败于韩原,子玉拒河伯输掉城濮之战。而《国语》中狐偃无视适齐楚之卜让重耳奔狄,却是正确的一步棋。合理的假说是《左传》中对于神鬼的描述是基于写作主体阐发作品的需要。描写鬼神并非为了证实它的存在,而是要确认行为合于天道的重要。同理,《史记》中对于梦的描写,也是带有某种功能性。它实际上是一种叙述顺序上的调整,用预叙揭示事件未来的走向,也暗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叙事主体有意识地编排叙述顺序,使事件为意义服务,这实际上不是复古,而是主体的萌发。

一个成熟的史家,对人物的塑造总是要服务于达意。《国语》中的狐偃无视卜卦,善于谋划,智

从“史官”到“史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