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0例正常临产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血中PT、APTT、TT、FIB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466-02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doi:.1003-
妊娠后,孕妇血液常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但超出一定范围后常是产科并发症的表现,如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妊娠高血压疾病等[1]。凝血酶原时问(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这四项测定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指标,为了解它们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本文对120例临产孕妇和80例健康体检妇女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的正常临产孕妇120例(观察组),年龄22~38岁,孕龄38~41周,无妊娠并发症;对照组为到我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0例,年龄23~35岁。两组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疾病。
ml与109 mmol/ ml混合,真空采血管采血,充分颠倒混匀, 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待检。在2 h内检测PT、APTT、TT、FIB。
PT、APTT、TT、FIB采用凝固法,仪器为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讨论
血液凝固的平衡主要取决于凝血和抗凝血的调节,若平衡失调,则会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正常妊娠后,由于胚胎及胎儿生长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的参与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孕妇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产时出血。孕妇分娩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胎盘早剥
、羊水栓塞、胎膜早破等情况容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引起DIC。处于高凝状态的血液,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极易形成血栓加重病情。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同时血小板数量也会因消耗下降,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出血倾向加重。因此,对孕妇在生产过程及产褥期的异常出血,应引起高度重视。
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