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中国新诗流变规律与特征
当我们快要跨进世纪的门槛的时候,回顾和反思即将逝
去的世纪的中国文学,感受良多。世纪,对于中国社会来
说,是崭新的社会;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文学。在
世纪里,中国文学真正冲破了几千年的古典模式,开始了现
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学真正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形成了
与外国各民族文学对流、互补与融合的格局。可以说, 世纪
中国文学确实走了一条与中国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道路,即在
艰难与曲折的探索中重建新的文学的道路。
世纪中国文学的变化,以诗的变化程序最早,革新幅度
最大,行进的步履最艰难。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
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它的求变求新就显得更为
强烈。还有,就诗的形式本身而言,一向比小说、散文、戏剧等艺
术形式要求严格,故而对诗美的探讨,也就更为频繁。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出了一个不无道理的观点:“盖文体通行既久,
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
他体以自解脱。”新诗的重要职责不但在于净化文体,而且在于
发展文体:推掉“习套”,推出“新意”,在文体的净化与革新中求
得与民族生活情感相适应的诗的艺术的建构。
中国新诗是一个演进着的生命之流。自从中国新诗在中国
的大地上萌生之后,它就一直处于不停地转换、更替的运动过程
中,使其难以凝聚为一个统一的模式,正可谓“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可喜的,变便是进步。新诗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流变为规
律的,任何凝固都意味着死亡。
中国新诗的发展必有一定的过程性、阶段性,不可能离开过
程、阶段去谈论其发展。不论是从发生学的意义去理解,还是着
眼于诗歌与社会历史进程之关系,都说明中国新诗的成长和发
展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可以说,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歌都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它凝结着过去,连接着未
来,这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动的封闭的时间概念!在中国现代
年间,新诗经过草创奠基拓展普及与深化四个发
展阶段和分别以郭沫若、戴望舒、艾青为代表的三次整合过程,
真正完成了它的第一个自律运动期。“五四”前期以胡适为代表
的白话诗作为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乃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
史联结点。之后,写实诗派、浪漫诗派、湖畔诗派和小诗派等,乃
是在白话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对旧诗的扬弃和新诗的重建,
从而奠下了中国新诗的第一块基石。郭沫若的诗歌是中国新诗
成立的标志。此后新诗进一步拓展,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以及先后
以普罗诗派、中国诗歌会和“密云期”新诗人为代表的革命现实
主义诗歌,乃是中国新诗进入建设时期的多种诗歌形态的交错
演进,然而又在总体上形成两种并立、对峙的发展趋势。最后,
诗坛又由对峙转入历史的大汇合,新诗的发展进入普及与深化
的阶段。新诗的主要流向朗诵化运动、民间化运动、散文化
运动、形象化运动和意象化运动;新诗的重要流派延安诗
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以及本时期代表诗人艾青的诗歌创
作,都呈现出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统一,民族化与现代
化的融合的总趋势。最初年的中国新诗历史,循环着由
合分合的规律,即肯定否定肯定的辩证发展
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颂歌成为唯一的诗歌浪潮,在颂歌浪潮
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又有“干预生活”诗浪潮、民歌浪潮、
生活赞美诗浪潮、政治抒情诗浪潮的迭涌,到“文革”时期,新诗
则走入低谷。自年以后,中国新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不但现实主义开始复兴,而且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潮
不断涌现,新诗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自由状
态。中国新诗经过若干嬗变蜕替即经过若干正反合之后,在这
多年里完成了它的若干个自律运动期。
从对立走向融合,从交叉达到互补,从趋异直至趋同,几乎
成为新诗发展的内在律动模式。每一个诗歌潮流或诗歌形态,
作为一个历史的“定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历史赋予每一阶
段的诗歌流派或诗人规定性任务。草创阶段的白话诗派和开
拓、奠基阶段的写实诗派、浪漫诗派负荷的任务不同,前者是在
“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而不论是承接白话诗
派的写实派,还是异军突起的浪漫派,都是沿着“诗体大解放”路
子,把新诗提升到新的阶梯,浪漫派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
主”,写实派主张“绝对自由地驱遣成章”,至于小诗体式的创造,
也还是承接着“增多诗体”的思路。写实诗派、浪漫诗派的历史
功绩之一,是丰富、发展了自由体。与此同时,
中 国新诗流变论-诗词散文文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