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概况 2
4
5
1. 概述 5
2. 地层 5
一、下古生界 7
(S 1 g) 7
(S 2 f) 7
二、上古生界 8
8
9
(1)下统金陵组(C 1 j) 9
(2)下统高骊山组(C 1 g) 10
(3)下统和州组(C 1 h) 10
(4)上统黄龙组(C 2 h) 11
(5)上统船山组(C 2 c) 12
(1)下统栖霞组(P 1 q) 12
(2)下统孤峰组(P 1 g) 13
(3)下统银屏组(P 1 y) 13
(4 ) 龙潭组(P 2l) 13
16
(一).褶皱 16
1、俞府大村向斜 16
2、平顶山向斜 17
(二)、断层 18
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18
2、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19
(三)、节理 21
21
21
23
23
23
24
24
24
24
24
2. 王乔洞 25
——巢湖 25
25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原则和方法 25
(二)、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和标测方法 26
(三)、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密度定额 26
(四)、路线地质观测程序、内容和编录方法 27
(五)、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29
29
一. 概况
1).了解实习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实习区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括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大一、大二所学的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基本原理、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等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学会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并要求学生熟悉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1).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2).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岩)、侵入岩,并能掌握岩石(尤其是碎屑岩及侵入岩)手标本的描述。
3).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
5).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特征。
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7).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底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
2).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3).能够对实习区汇水条件进行分区、划分含水岩组及隔水层,分析实习区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掌握专门水文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现象的描述、测量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编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等主要水文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格式和要求。
一个班分成四组,我们属于第四小组,所有成员:。
十一月八日:校内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各位带队老师分别介绍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习区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及构造情况。
十一月九日:上午十一点乘坐火车前往巢湖,下午两点到达巢湖,在旅馆集合休整,
巢湖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