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ppt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是由【wxq36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主讲人:杨丽
八月份
第一页,共十六页。
定义
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是指侵入导管端培养出的微生物与患者血液培养(以外围血管采血为佳)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相同,并伴随临床症状。有时虽然侵入导管端未能经实验室培养证明已受微生物感染,但患者并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且拔除导管后临床症状即改善,仍可间接证明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第二页,共十六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CRBI临床表现:突发的寒颤和高热。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于导管皮下隧道附近偶可见红斑、硬结、触痛或化脓。还可以包括:低血压、心动过速、持续性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败血症体克、中心静脉的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动脉炎、血源性肺部感染和心内膜炎等。因此当接受导管治疗的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发冷、发热,首先应考虑导管感染。
第三页,共十六页。
感染的原因
感染的原因
内在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的因素
操作相关的因素
其他因素
第四页,共十六页。
内在因素
年龄:高龄、体弱患者易发生感染。
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感染。
其他:插管前住院时间长、营养不良、有严重疾病等。手术部位或呼吸道等其他的感染部位经由血流的传播,也可导致感染。
第五页,共十六页。
中心静脉导管的因素
导管的选择:理想的中心静脉导管材料应柔韧、耐用、光滑,能抵抗细菌、真菌和纤维蛋白黏附,从而减少感染及内膜损伤。
导管上的附加装置:用药多时,常需在导管上附加三通、延长管等装置。有研究表明,附加连接装置可增加污染的发生率:增加1个装置,%;增加2个装置,%。
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放置时间越长感染概率越高。
第六页,共十六页。
操作相关的因素
穿刺部位的选择:在血流感染率上从高到低依次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性:无菌操作不严,在操作过程中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且由于长期留置,易成为细菌感染的通道。
置管的熟练程度:医生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七页,共十六页。
其他因素
微粒污染: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带入微粒,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能进入药液。
消毒液污染:使用已遭微生物污染的消毒液消毒皮肤,易使污染的微生物经由穿刺部位直接进入组织或血管,从而造成血流感染的发生。
静脉营养液等药物因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营养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导致菌群紊乱;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第八页,共十六页。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感染源
有研究表明: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来自于接头和导管腔内占70%,而来源于皮肤和血液播散的仅占30%。我国最常见的病原体则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和真菌。
第九页,共十六页。
预防措施
导管维护
中心静脉方面
于操作相关方面
第十页,共十六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q362
  • 文件大小231 KB
  • 时间2022-12-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