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如是说。
好书是智慧之光,是理想之火;读书是智慧之源,是道德之基;读书是提高修养、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党政领导干部理应“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既是自身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
笔墨纸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书香社会,文化贵族。中国素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在书籍面前,远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清醒认识,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韧精神;近则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大义。但是如今,我们却自甘堕落失去了这个文化贵族应有的身份。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数量极少,阅读成为年轻人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黑格尔的《美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汇编的《萨特研究》等哲学书籍,以及《红与黑》等外国小说都是年轻人竞相购买的对象,不少地方的新华书店还出现了排队购书的景象。但反观今日青年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载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去学校的路上、在食堂、在教室,我们总会发现很多人或是低头浏览手机,或是戴着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是手捧‘电子书’阅读。
现实状况真是令人堪忧。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古人有学富五车,古人有读书破万卷,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观我们,我们有什么?我们摒弃最具韵味最传统的读书方式,选择了冰冷生硬的电子读物! 阅读危机成为当今世界共性问题。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悄然而至的“阅读危机”引发人们关注。
在日本,调查结果显示:%的日本人月均读书量为零,只有10%的日本人一个月读书超过5本,昔日的“读书大国”如今已风光不再。在俄罗斯,据俄社会学家调查,这个昔日国民读书率最高的国家,目前有52%的人不买书,79%的人根本不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美国,据美国艺术基金会2007年发布的读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读书越来越少:近20年间,美国人花在买书上的钱下降了14%,其中“90后”青少年下降尤甚;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甚至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在中国,国民阅读率虽然止住年年下滑的趋势,但据2009年的最新数据表明,仍然不足50%。
政府推动阅读成为必然。 全民阅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相当多的有远见的国家政府都将推动全民阅读列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政府行为加以推动面对现状,于是,两会上出现了最具时代和号召力的报告,建设书香社会。谈及书香社会,朱永新心中的书香社会:有书香才有社会。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书香就是精神的故乡。只有书香浓郁之处,精神的家园才会美好,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才能真正给予人们以慰藉和鼓舞。
李克强说:“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也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和生活方式。那么,究竟书香社会拥有怎样的模样?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书香社会呢?
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是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是一个由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乡村组成的社会,是一个领导干部带头读书荐书,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社会。书香社会有两个最重要的基础:书香家庭和书香校园。因为一旦在家庭和学校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就可能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是一个为全体公民提供良好阅读条件的社会。从出版上,以各项措施激励优秀图书出版;从销售上,以得力政策确保图书顺畅流通;从服务上,在社区、学校、城市、乡村建设合格的图书馆,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有官方民间等不同机构和独立书评人发现、推荐好书,有阅读专家研究、推广阅读方法,有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知名人士身体力行倡导读书、乐于荐书,有各行各业以读书为荣。
书香社会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