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doc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古代把绘画称为丹青或水墨,自从近代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特指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的“中国画”,以显示中外绘画的区别[1]。中国传统绘画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2]。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它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作画的特殊材料,构建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概括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魅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3]大量优秀作品的流传,成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藏。
南齐谢赫(479-502 年)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创作和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法”论构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即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并成为中国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指导[4]。我们今天欣赏传统的中国画,完全可以依照谢赫的“六法”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它要求画面整体的形象必须完全服务于其表现对象的精神,多强调抒发的主观情趣,而不是重视物体外表的形似。从而要求达到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即生动的表现。
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特别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首先阐明的是作品要能传达人物气质,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绘画“六法”论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推崇和追求,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5]。可见“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其位置处于六法的首位我们便不难理解了。
当然谢赫“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所涉及的形象不单单指人物,山水画和花鸟画同样也有精神,神似达到了“, 气韵生动”也就表现出来了。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首先要看到“气韵生动”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与其他五法也是分不开的。另外,
“气韵生动”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因此,“气韵生动”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同样其他五法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巧性的东西。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即讲究笔墨神韵。笔墨是中国画的术语,是指用笔和用墨的基本功以及画面效果[6]。“骨法用笔”总的来说,是指如何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把“骨法用笔”简单地理解为“形”。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需要说明的是:象物之形当然在于形似,而形似必须保全事物的风骨气韵,形似和骨气,都以立意为本,但归根结底又在于用笔。[7]
画面的骨架主要靠线条来支撑,这也是中国画造型的基
浅论谢赫“六法”与中国画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