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总第期·
音训释名与文心雕龙》文体论
口李婧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摘要: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
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
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
深刻。唐代孔颖迭《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关键词:音训释名;刘熙; 《释名》;刘勰;文心雕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伎心雕龙》文体论对一百余种文体进行辨析,规模“文章流别”传统的挚虞仪章流别论》虽将彰显文体内涵
宏大、体例严整、实践性强,堪称中国古代文体论的里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挚虞更未想到运用“释名”来“章
碑。之所以能创如此高峰,与刘勰充分吸收前代各种文体义”。直到刘勰才首先发现音训释名在章义上的优越性,而
论资料,集汉魏六朝文体论之大成是分不开的。对此,前创造性地、大规模地应用到“论文叙笔”中,从而确立“释
辈学者早已注目,关于《文心雕龙》文体论对惜大序》, 名以章义”之体例,这不得不说是刘勰的一项创举。
两汉魏晋赋论,蔡邕《铭论》,傅玄《七谟序》、《连珠之所以刘勰能够想到将“释名”的方法引入文体论中,
序》,曹丕碘论. ,陆机纹雯霞》,挚虞伎章流别独创“释名以章义”这一体例,与刘勰在经学训诂上的深厚
论》,李充林论》等前代文体专论的吸收,多有详尽的造诣是密切相关的。《序是篇言: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
论述。但还鲜有学者注意到,除了这些文体专论,刘勰还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英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
遍搜经、史、子、集,广求文体论资源和方法。其中,刘就有深解,未足立家。”这说明其本有注经之志,但由
勰创造性引入了音训释名方法,来阐发文体含义,便格外于已有马融、郑玄这样的大家在前,再从事注经就难以脱颖
引人注目。而出,故而才转向更具现实意义,更易立一家之言的“论
汉代经学大盛,小学训诂亦随之发展。音训释名即是文”。但刘勰仍然十分看重注经,即使转向了“论文叙笔”
其中重要的一种训诂方法,其代表为刘熙《释名》,王先谦也屡屡提及, 云:
称赞《释名》: “洵足羽翼《尔雅》、《说文》,为诂训要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
典。”所谓“释名”,指“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
意”, ’即利用音训的方法来解释事物名称,辨析事物的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于辛》,安国之
意义。刘熙就是用音训的方法,来解释天地万物之名称和传《书》,郑君之释《》,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
意义的,其《释名》自序云: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为式矣。
姓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这段话表达了刘勰对经学注解的基本态度,他批评汉儒
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 的繁琐解经,而推崇“毛公之训《,安国之传《书》,郑
谓之解名》。”⋯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也包括了对文体君之释》,王弼之解《易》”,以“要约明畅”为注经之
名称的训释,集中于《释书契》、《释典
音训释名与《文心雕龙》文体论.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