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1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源自“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1998年由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全球信息数字化,即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球坐标集成有关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个结点,它的发展经历了由点(离散的独立应用)到线面(点应用推进到某个过程、某个领域甚至某个领域群),最后到全面集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打破网络瓶颈)三个阶段。它以最初的数据城管作为龙头发展到今天,逐步转向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共享为灵魂,角色由管理者逐渐过渡到服务提供者,即开始由管理城市部件转向服务城市民众。
当前,数字城市仍是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数字城市建设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区别在于,它以更宏观的视角,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全面改造和整合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化成果,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而提升城市总体功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精细准确、高效敏捷、全方位、全时段的信息化服务。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它通常由基础层(数据、网络、软硬件、标准、安全等构成的基础平台)、框架层(城市基础信息共享和处理平台)、行业应用层(各行业专业应用)、综合应用层组成。因而,建设数字城市应该从底层的数据和网络整合开始;在此基础上,应用GIS技术,整合已有的信息系统或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并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中心,进而建成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最后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应用和高级综合应用。也就是说,数字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建立坚实的底层基础,才能在其上构建牢固的应用。然而,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弊端正在于此。为了追求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而盲目建设,加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当前的数字城市建设存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问题,因而取得的成果大多是分散的行业或领域的信息化系统,谈不上真正的“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种社会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城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智慧地球”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会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这是IBM自“电子商务”、“随需而动”后抛出的新概念。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即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传感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联入互联网,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在智慧地球上,人们将看到智慧的城市、智慧的医疗、智慧的电网、智慧的油田、智慧的企业等。
由“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后者在前者足以“智慧”的IT基础设施的基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V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