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人学视角下的孔孟荀思想研究
姓名:臧要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徐仪明
20040501
中文摘要
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哲学关注的核心。在中国先秦,当哲人们开始哲学
思考的时候,首先进入他们视野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人,始终是他们关注的核心。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踏上了异化之路。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
哲人对异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且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
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在中国,先秦哲学尤其是儒家学说乃是源于对人性异化事
实的反思以及克服这种异化的执著追求。
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可谓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以孔子为首的先秦儒家就
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开始了他们的哲学思考,在他们看来,之所以会出现礼坏乐崩
局面就是因为人出现了异化,因而在他们的眼中,人的异化是指人对本真状态的
偏离,即人对周礼的背离和摺越,而人的本真状态,在他们看来就是对周礼的认
同和忠实践履。为了挽救人的沉沦,恢复人的本真状态,先秦儒家三位大师孔子、
孟子、苟子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方案。
孔子以他对人性的预设为基点,他的关于仁与礼,义利之辨的思想莫不折射
出他的人性思想,而其理论的最终指向—“仁且智”的“内圣外王”型理想人
格以及达到理想人格的成人之道,则更是寄托了孔子对人性的企盼。在先秦儒家
那里,孔子为源头,首开其端,孟子“道性善”,把人性的本质内涵规定为先天具
有的道德意识,以人性为人的德性荀子是儒家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站在孟
子的对立面,明确主张“性恶论”,把人性规定为人的自然本质。三人思想虽然各
不相同,但是共同的关注对象使他们的理论虽途殊而同归,从历史的动态的视角
来研究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思想,可以发现三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
精神联系。
本文旨在在人学的视角下,对三人思想做一番考察,勾画出他们思想演化的
逻辑行程,展现出他们对人的问题思考的理论结晶。作为对后世中华文明进程产
生重大影响的先秦儒家三位哲人,孔孟荀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哲人反思人的问题的
成为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给人一个价值判断“人应该怎样”这对他们来说才是
最为重要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说明人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
以及中国哲学人性论的起源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孔子的思想。通过对孔子思
想的分析指出,从孔子开始人才真正进入哲人的理论视野,他的理论虽然词约但
是义丰,且奠定了后世孟荀思考问题的范式。第三部分讲述孟子的人性思想。中
国哲人对人的思考,从孟子始开始逐渐地系统化、完善化,孟子是孔子之后第一
个真正系统化、完善化儒家理论的哲人。孟子“性善论”为孔子的“仁”找到了
内在根基,他在完善孔子思想的同时也使其中的某些倾向进一步扩大。第四部分
讲述荀子的人性思想。先秦儒家思想到荀子这里发生了折变,在人性问题上荀子
一改孔孟崇善的风格,提出了“性恶论”,从而使荀子的思想在保持先秦儒家一贯
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理论风格。第五部分主要指出应把孔孟荀三
人的人性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物,其本性中既包括
善也包括恶。
关键词人性仁礼义利之辨理想人格成人之道
姗抬协触
互
汕伽
妙
伽
墉翻
阳」朋渺
引言
对人性的追问是人类内心深处永远的冲动,中西方概莫能外。从古典希腊时
代到近代启蒙时代,西方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人性是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奥勒留、西赛罗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大卫·休
漠的《人性论》一书把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史
上的一个顶峰。在休漠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
切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而恩斯特·卡
西尔的《人论》则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性探索的结晶,他的《符号形式哲
学》实际上也是关于人的哲学。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认
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
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
点是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如果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比作一条河流的话,西方文明对人性探索的进程则象
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历史之河,而中国则更象一条缓缓流动的历史之河,她波澜不
惊,但却源远流长,博大深沉。这里展现的不是各种理论的不断的纷争,而是在
源头上理论一
人学视角下的孔孟荀思想研究.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