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的发病病理与病机
人类罹患的关节炎有近百种,唯痛风的病因最清楚。这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痛风是一种核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核酸是细胞核内的一种酸性物质,故称之为核酸。核酸由单核苷酸链接而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由核苷、五碳糖(戊糖)、磷酸组成。核苷酸根据其核苷的化学结构为嘌呤或嘧啶,分为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或根据其五碳糖为核糖或脱氧核糖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其中嘌呤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最主要是尿酸。尿酸主要由体内核酸的分解代谢产生,通过产生与排泄的平衡、维持在一个稳态。当体内嘌呤分解代谢过旺,尿酸的生成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时就产生了痛风。
尿酸的化学分子式为2,6,8三氧嘌呤,弱酸性,。
有趣的是,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人类之所以发生痛风是人体缺乏尿酸分解酶的结果。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它是一种在体液中溶解度极低的化合物,人类缺乏尿酸分解酶,则不可能将尿酸氧化成可溶的尿囊素,而使人类蒙受结昌型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的威胁。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时,就必然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而在其他动物体内有尿酸分解酶,可以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水溶性的尿囊素。尿囊素易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故很少在体内蓄积。即使尿囊素产生较多,由于它有良好的水溶性,不产生结晶,也不会沉积在组织内造成损害。
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与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苷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PRPP与谷氨酰胺受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催化生成1-氨基-5-磷酸核糖,为嘌呤代谢的首步反应;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对它有抑制作用,是负反馈调节之一。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转移酶与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以尿酸钠离子形式存在,故高尿酸血症即高尿素钠血症。痛风的一切临床表现,皆由其钠盐从超饱与的细胞外液析出并沉积于组织引起。痛风的肾脏病变除尿酸盐结晶作用,尚有少数病例是由于尿酸本身的结晶沉淀所致,如急性尿酸性肾病。许多尿酸性肾结石,亦系尿酸结晶所致。
尿酸在人体组织、器官内生成后释放入血。在血液中,尿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游离型,一种为结合型。结合型的尿酸是与血浆蛋白结合在一起的部分,主要是与血浆白蛋白,少数与α-球蛋白结合。
游离型尿酸易沉积在组织内,而结合型尿酸须先与蛋白分离为游离型后,才可在组织内沉积。在正常情况下,游离型与结合型保持一定的比例。当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浓度有明显变化时,可影响结合型尿酸。例如,当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时,结合型尿酸也增多。
1. 尿酸的生理功能
一般认为,尿酸作为嘌呤分解代谢的废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生理功能。但近年来,有人提出尿酸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作用。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体内尿酸含量明显逐步增加。这种进化的生理意义可能在于尿酸是体内一些有害活性物质的有效清除剂。有害的活性物质包括羟自由基超氧负离子、单态氧及高铁血红素等。实际上,尿酸具有类似维生素C的抗氧作用。有人认为,尿酸、
痛风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