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茶与禅第四章茶与禅
一、茶道与禅学的关系
以村田珠光为开山,武野绍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的日本茶道艺术并非只是一种文人嗜好,闲人雅趣,也并没有只停留在生活的规范与礼仪上。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为“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历代日本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并获得法名,受禅师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茶人的生活。可以说茶道是在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将茶道与禅宗并列,是禅的两种形式,这是由日本哲学家、思想家久松真一先生做出的。
茶道与禅的关系图表
一、茶道与禅学的关系
村田珠光对茶与禅的结合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改革了当时流行的书院茶、斗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日本茶道。珠光在30岁的时候投靠禅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纯,寄居大德寺真珠庵,开始修禅的生活。一休宗纯禅师将自己珍藏的圆悟克勤禅师(宋朝禅师)的墨迹(见图)传给了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即: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地。这张墨迹已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的宝物,现其存放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一休送给珠光的圆悟克勤禅师(宋朝禅师)的墨迹
一、茶道与禅学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第四章茶与禅
二、茶道的思想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二、茶道的思想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二、茶道的思想
依照久松真一先生的论说,“和敬清寂”不仅仅被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茶人们要以“和敬清寂”之心对待“事物人境”。事—指点茶、插花、扫除等百般事项。物—指茶碗、茶刷、茶釜等诸器物。人—指主人、客人等各种身分的人。境—指内茶庭、外茶庭、茶室等各种环境。
二、茶道的思想
那么,“和敬清寂”如何在“事物人境”中体现出来呢,这里只谈“和敬清寂”与“事”的关系。
例如茶人们在添炭、点茶、喝茶时要保持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即茶人自己与茶、炭的一体性。如其中有隔阂,便称不上是达到真正的和。
再者,主客之间的配合,客人与客人之间的配合,茶道具之间的色彩、形状的调配等,都必须达到大和之美。但“和”不能没有节度,茶事上还要贯穿“敬”。要明确各种事物的分担负任。相互承认,发挥其作用,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例如同型状、同色彩的茶道具不能同时使用,而要交叉使用,以此来互相提色。有了和、敬还不够,还要有清、寂。茶事上的一切一切,都必须清洁、清爽,不能有丝毫的尘埃。水要清,茶要纯。整个气氛要“寂”—安静,不能有多余的声响,特别反对杂谈。
二、茶道的思想
和敬清寂四谛的形成可追溯到村田珠光的时代,四百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动指南,这四个字常常被挂在茶室里、茶人的家里,做为座右铭。
第四章 茶与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