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反复翻地的细节很有冲击力:毁掉精心培植的名花异草,夜深人静踩烂泥流大汗,还一连翻了三遍。这看似怪异的举动,对照小说原文就好理解了:“是时候了,他得为未来做准备了。未来会是怎么一个样子?这个问题在心中似乎有了答案——瞧,花园变农田,书记变农夫嘛!”不难看出,高育良不是简单的“减压逃避”、“对治失眠”,他已经决心跟肮脏的过去进行切割,捱过纪检风暴就洗心革面、彻底收手,去当身累心安的农夫了。真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高育良表面翻的是土地,实际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作艰难的自我救赎,对荒芜已久的心田进行耙梳。但这个副省级高官连当农夫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很快就被带走,最终被判十八年监禁。这个结局令人嘘唏,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而最重要的启示是:心胜方能行胜,深耕心田才能不忘初心,如果能像管护名花异草那样爱护自己的内心,直面心中雾霾,“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永葆方寸之地敞亮干净,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不会误入歧途,一定能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
加强学习是滋润心田的甘霖。高育良本是文化的代表,知识的化身,象牙塔里的儒雅教授,并因学识过人、风度翩翩,倍受弟子追捧。但步入官场后,却忙于日常工作,疲于迎来送往,放松学习改造,热衷钻研官场文化,用《万历十五年》与现实对号,以为历史只是简单重复,自诩得了为官真谛,以致在各种诱惑面前,低下尊贵头颅,坑百姓、弃发妻、骗组织、害爱徒,慢慢滑入贪腐泥潭。少了读书学习,学富五车、清高孤傲的大学教授尚且如此,作为普通党员干部,更应该重视学习改造,夕惕若厉,诚惶诚恐,经常浇灌内心,守好那颗高贵的灵魂。
看淡名利是培厚心田的肥料。高育良离婚、结婚不仅不向组织报告,还与前妻“离婚不离家”,一如既往地过日子、秀恩爱,除了扭曲侥幸的心理,最根本的是看重面子,怕丢了到手的名誉。他在风声趋紧的情况下,大会小会露个脸,不断在电视上抛头露面,无非也是面子作怪,他要用行动告诉大家,他没什么问题。高育良出事后还把人民挂在嘴上,但一个追名逐利、私欲膨胀,初心尽失、内心荒芜的人,人民只能是冠冕堂皇的旗号了。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狠斗私字闪念间”,才能无欲则刚,心无旁骛,真正把人民举过头顶,一门心思地为人民服务。
用好权力是管护心田的篱笆。拥有教授光环、幸福家庭的高育良,愿意放弃既有的成功和荣耀,毅然走向仕途、拥抱权力,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追逐权力会让内心变得脆弱。他也曾极力维护公平正义,但在高官厚禄、金钱美色诱惑面前,权力恶魔还是摆脱了驾驭。他利用手中权力,赢得政治靠山,换取更高官位、巨额基金、豪华别墅,一步一步踏上了不归路。手中权力失控,内心篱笆洞开,高育良作为老师,不仅妻离子散,还对自己的爱徒下狠手,内心煎熬可想而知,反复念叨“好了歌”,丝毫不能减轻灵魂遭践之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谨防手中权力逃出制度笼子,损害人民利益,把自己引向腐败深渊。(作者:刘云强)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期,豆瓣评分超高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独特的题材、云集的戏骨、过硬的演技赢得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引发热烈的反响,对于国家播放反腐倡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给予高度肯定,更多的是透过影视作品看到国家从严治党之力度、严惩贪污腐败之决心,这是肃歪风、正党风的坚定体现。
电视剧使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感触颇深、收益良多的是电视剧中陈岩石老先生给汉东省常委上的那一堂党课,没有课堂老师的讲授艺术,但真挚的感情流露让人潸然泪下,他回忆中、历史中、战争中的共产党员让我骄傲,让我敬仰,让我钦佩,也让我汗颜。陈老说,在战争时候,只有党员才有扛炸药包的资格。这个资格是一种敢于为人民献身的勇气,这种资格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坚毅选择。陈老还说,他入党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家。听到这一句,眼泪再也忍不住喷涌而出,入党庄严宣誓的时候,陈老是做好了为信仰、为人民付出一切的准备了的。入党,意味着更危险的任务,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意味着更艰巨的担当,但是,没有一位党员选择退缩,没有一位党员选择逃避,能为保护群众牺牲是光荣的,能为战争胜利出力是崇高的,能为坚定信仰献身是值得的。我想,没有人不怕死,他们也想活着,活着看到顺利,但是,在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叫信仰,信仰背后,站着人民!
回想我入党时,没有生与死的压力,没有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因为大家都交入党志愿书,所以我交了,因为入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的特权,所以我想试试……入党的初衷,在陈老一字一句的回忆中,显得那么苍白而又无力;入党之后,除了变更政治面貌,定期参加学习,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之外,似乎我并没有做到其他的要求,学习依然像以前一样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