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曹禺与中国话剧课件.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1、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善恶相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2、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型悲剧)
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
4、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5、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余毒。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一、中国话剧初创时的四个时期
文明新戏——爱美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剧——新歌剧——先锋戏剧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一、中国话剧初创时的四个时期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的。当时并不叫“话剧”,而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文明新戏”。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1919年,在“易卜生热”的高潮中,胡适模仿易卜生《傀儡家庭》创作的剧本《终身大事》,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剧本,是现代话剧告别传统“幕表制”的标志。
春柳社《黑奴吁天录》海报
李叔同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 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李叔同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社团。为避免重蹈新剧的覆辙,民众戏剧社意图反对职业化与商业化,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
爱美剧,即业余演剧。爱美,是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新剧的话剧体制,其核心就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上海戏剧协社演出《少
奶奶的扇子》剧照
第四讲
曹禺与中国话剧
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生了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予倩的《泼妇》等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
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洪深

曹禺与中国话剧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17848967
  • 文件大小3.36 MB
  • 时间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