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朱光潜
西宁四中向玲玲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1、“咬文嚼字”从感情色彩上讲如何理解?
2、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列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赏析品味课文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的故事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
五大实例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观点一: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观点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去掉“三石”好吗?
“僧推月下门”好,or“僧敲月下门”好?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观点三: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天上小团月”
观点四: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套板”如何?
观点五: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求思想感情和语言
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以谨严的态度,留心
玩索,不能懒,不能
粗心,不能轻易自满,
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
目标
要求
方法
咬文嚼字朱光潜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