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艺术百家二二年第一期
文章编号:。¨。—一一
体察人微烂熟于心
——谈表演艺术中的形似与神似
胡爱华
摘要:小品的表演较之话剧更难一些,更需要向生活学习,体察
入微,认识生活和表演生活同样重要,只有着重于神似,并同形似相结
合,才能将人物演好。
关键词:小品表演;体验;神似与形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我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由于业务的需要,仍然离不开舞台。近年来,陆续在一些小品中扮演不同的角
色。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也为辅导群众业余演出积累经验,我始终坚持教人先教己的原
则。所以,每当我接受一次演出任务,都要认真地对待,细心地揣摸,力求找到剧本中所规定的角色的感觉。
然而又似乎力不从心。我以前是搞话剧表演的,常是想把话剧舞台上的经验移植过来,但这样做又往往弄
巧成拙。小品表演,不同于话剧,尽管它们都是依靠对话和形体来完成角色的塑造。我在话剧团的时候,虽
然导演也老是强调什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什么希区柯克,但一分配角色,基本上就是一种定型表演。所
以,我越是寻找舞台上的那种经验,就越是不能得心应手。事实上,由于小品人物关系单纯,场景集中,故事
往往局限于短暂的时空,角色的心理层次不可能像话剧那样层层展开,大起大落。小品就像文学中的微型
小说,而话剧则象是中长篇小说。相对地说,越小越难,这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我是怎么在小品表演中找到角色的呢’
在一次江苏省戏剧小品大赛中,我排演了《一个未来的故事》,剧本写在西北某地的一个废矿山,一个
少女和一个老人相遇,由于盲目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这里满目荒凉,草木不生。可是老人始终守在窝棚
里。他幻想未来的一天,这里重新树木葱笼,鲜花盛开。我在剧中饰演那个少女。我已经多岁了,演一
个几岁的小姑娘,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差别,更主要的是感觉上的差距。我思想上有压力,放不开。在排
练的时候,心理上始终很紧张。我模仿青春少女的动作,两只手臂伸得很开,走路一蹦一跳的,脑袋甩来甩
去。戏中的她,经常在窝棚钻进钻出。为了尽量表现得灵活,我把少女模仿得很活泼。可是,这样的设计,
在演出时始终感到别扭。观众也不认可。我自己也是从少女时代过来的,回忆往日,我试图重新体验,然而,
这样的努力,一直力不从心。我细细琢磨,毛病在哪里呢这使我苦恼了很久。
我的女儿正在读中学,她平时从不看舞台剧,但对电视中的青春偶像剧很着迷。看到我为表演的事很
痛苦。她说,妈妈,你别演了。我问为什么她说,你演不像的。这使我很震动。我于是向女儿请教。她说,
一—
维普资讯
艺术百家二二年第一期
你根本就不懂现在的女孩子。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是的,就拿我和自己的女儿来说吧。我们之间,有时
候很难沟通,两代人之间的内心是各自封闭的。要了解女儿,就必须走进她的心灵。这一下,我似乎找到了
什么,灵感猛地来了——要在精神上回到少女时代,而决不只是形体的模仿。这就是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一旦找到症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首先从女儿身上开始。晚上她做完作业,我就和她一起聊天。
女儿很高兴我这样做。因为平时我除了监督她的学习,就是责怪她不良的生活习惯。她在思想上一
体察入微 烂熟于心——谈表演艺术中的形似与神似.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