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庄漫录》浅析
摘要:张邦基生于北宋末年,所著《墨庄漫录》一书,为其平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之录。起初本书并不被重视,直到明清两代,才出现了多种版本。《墨庄漫录》一书所涉及内容极为庞杂,重点则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诸如赏析、考释、评论等方式,多有可取之处。也有一些诗歌后世已不传,则有辑佚价值;有与其他传世文献文字异者,则有校勘价值。总之,《墨庄漫录》是一部颇具史料价值的笔记。
关键词:张邦基;《墨庄漫录》;《墨庄冗录》;内容;价值
1 作者及成书
张邦基,字子贤,淮海人。生于北宋末年,具体生卒年不详。史书无传记,亦不见其他典籍资料有相关记载。《四库全书总目》载:“邦基字子贤,高邮人。仕履未详,自称宣和癸卯(1123)在吴中见朱?宜?采太湖鼋山石,又称绍兴十八年(1148)见赵不弃除侍郎,则南北宋闲人也。”[1]这些资料也都是从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一书中所得。孔凡礼先生点校此书,在书前的“点校说明”中对张邦基本人及《墨庄漫录》的相关信息有比较详尽的考证和说明,对阅读本书甚有益处。
张邦基的著作除《墨庄漫录》外,据明代焦?f的载,还有一本:“《侍儿小名录拾遗》一卷,张邦基。”[2]此书至今有传。但是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旧本题宋晋阳张邦?鬃?,前有邦?仔颉?…此本为明商?F所刊,独题为邦?祝?不知何据。考?F刻《稗海》,此书与张邦基《墨庄漫录》相连,岂因彼而误作邦基,又伪‘基’??‘?住?耶?”[3]笔者曾见《侍儿小名录拾遗》一书,文字风格与《墨庄漫录》迥异,且前者较之后者,格调亦相去甚远,应非出自一人之手,《四库全书总目》之论确有其道理。焦?f之后之学者如祁承??《澹生堂藏书目》、法式善《陶庐杂?h》等,与《国史经籍志》?载类同,应是以讹传讹、考证未精之故。
据书中所记载可知,张邦基此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少年时曾在襄阳,后到过陈州、真州、颍昌、唐州、亳州等地,在扬州居住过一段时间,还曾在四明市舶局任官,不过时间不长,可能张邦基也无意于仕途。后又到过杭州、润州,本书写到的最晚的时间是绍兴八年,即1148年。据孔凡礼先生的推测,这时“邦基大约已至五十多岁”,
[4]可能已是晚年,此后再无其任何信息。《墨庄漫录》的最终定稿应该也就在这一时期。
此书为作者的“漫录”,顾名思义,就是作者的随笔整理集。作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最后成书时也没有进行细致有规则的编排,每则记录之间并无逻辑上的必然关联。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包括文学、艺术、山川、物产、风俗、官制、文字音韵、轶闻等多个方面。宋代还有其他一些以“漫录”命名的笔记类著作,例如陈世崇的《随隐漫录》,史浩的《?峰真隐漫录》,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曾?V的《高斋漫录》等,无论卷数多寡,都有着“漫录”这一体裁的共同特征。
《墨庄漫录》是一部笔记小说,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难登大雅之堂。很少有文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这方面,张邦基显然有不同的想法。作者在自跋中这样写:“稗官小说虽曰无关治乱,然所书者必劝善惩恶之事,亦不为无补于世也。……故予抄此集,如寓言寄意者,皆不敢载,闻之审,传之的,方录焉。非敢贻诸久远,聊资暇时为引睡之俱耳。览者或有所不然,愿为我笔削之。”[5]作者自己说是睡前读物,是谦辞。由此可见,张邦基对于自己的这本书很有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说《墨庄漫录》是一本是别类的“实录”也未尝不可。
2 《墨庄漫录》的流传情况
(一)《墨庄漫录》的历代著录情况
此书大约在宋高宗绍兴年间问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者并同此书却默然无闻,偶尔有他书引用此书中资料的,大概也只知其书,不知其人。
南宋的诸多目录著作,包括史志目录,官修书目及私家目录,唯有尤袤(1127―1202)《遂初堂书目》一书曾提及此书,被归于小说类,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而已:“张子贤《墨庄冗录》。”[6]
南宋有三大私家目录书最为后人称道,其一便是《遂初堂书目》,却只记作者及书名,未免失之于简。晁公武(1105―1180)与张邦基为同时代人,而《郡斋读书志》却只字未提。陈振孙比尤袤的时代更晚,《直斋书录解题》中也未记此书。可见此时《墨庄漫录》的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朱熹(1130―1200)在《晦庵集》卷第三八《答周益公》一文中有提到此书:“《墨庄》之录,出于张邦基者,不知其何人。其所记欧公四事,以为得之公孙当世,而子约以为绍兴舍人所记,此固未知其孰是,但味其语意,实有后人道不到处,疑或有自来耳。”
[7]朱熹提到的所谓“欧公四事”,出自《墨庄漫录》卷八。据这段文字,朱熹曾见过此书。
鉴于元代的整个文化环境,此书的待遇在整个元代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到明代。明代有几种目录著作著录此书。如高儒
《墨庄漫录》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