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梵·高的坟茔》
教学目标
1. 学”的写作。
2. 适当了解一些西洋美术史的知识。
3. 理解“盛气为文”的表现。
要点聚焦
1. 艺术大师命运与情感的共鸣。
2. “盛气为文”,以激情驱遣笔墨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季羡林教授在他为范曾《庄子显灵记》一书作序时,曾经这样谈到他对范曾的印象:“我第一步认为他只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这当然是很高的评价,但还略有疏漏,因为范曾教授还是很有成就、特色鲜明的作家。他的古体诗词相当有功力,而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也自成一家。
《梵·高的坟茔》即是范曾散文中的杰作,曾被选列于 1999 年全国散文排行榜前茅。翻阅范曾的散文集,他的作品因题材不同而有不同的风格,但其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充沛,气盛言宜。如《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一文,谈的是环境恶化与环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但从题目就可看出,他不是平静地写一篇科普文字,而是“笔端常带感情”,以不可抑制的激情呼吁、警醒世人。即使一些可以从容道来的题材,细体会那些文字深处,也有作者的真气涌动。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第二,境界开阔,底蕴深厚。由于范曾教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所以他的散文往往立意高远,融贯中西。例如《老子与童子》一文,开端先以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关于圣者与圣婴的描写表达婴儿与未来的关系,接下来由苏格拉底、黑格尔谈到老子。再如《老子皓髯》,则从人类思想史的“轴心时代”谈起,都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第三,诗化的语言。由于范曾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所以行文中常常给人一种沉浸于诗境的感觉。如《少年读诗从骚始》:“我正是在少年纯洁的心灵中,沁入了楚辞《离骚》的芳香,然后一步步追寻屈原诗中空旷博大的境界。”《我有嘉宾》:“在夔门的月夜,你伫立于杜甫曾吟咏过千古绝唱的《秋兴八首》的西阁廊前,寒霜侵阶,万物萧瑟。这时抬起望眼,巉岩千叠,俯身鸟瞰,峡流激湍。这时偶尔听到猿啼,其声凄厉杳远,你难道不会有家山渺渺的羁客之哀吗?”这都不是率尔操觚者所能想象的文字。
二:主题及风格特点:
《梵·高的坟茔》一文是作者旅法时所作。 范曾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对100多年前的一个荷兰籍艺术家梵高的生平和创作有一着一般人不具有的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解读。本文通过对梵·高一生的追忆,表现出作者对梵·高的敬佩,同时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精神的哲学思考和执著追求。当然,文章中更多的是对梵·高命运的同情与愤慨,真正的艺术天才很难为世俗理解。“造物不公,它造就了一些卓绝的天才,却不能相应的造就欣赏他的人”伟大的文学艺术天才,被社会漠视、误解,甚至轻贱,古今中外此类可叹之事甚多。中国大诗人杜甫,到了宋初就被世人淡忘;明代的徐文长,身后不过几十年,文集、画作都被灰尘掩盖。本文既是为梵·高放声一呼,也有借梵·高之命运为天下才士一吐抑塞之气的意味。因此,文章主体部分表现出的愤激、直率的风格,既真实表现出作者的个性,也是作品内容所决定的。
行文风格:(1)真情贯注,愤激直率。(2) 铺张扬厉,不避雕饰。
风格的形成:(1)风格与人的关系:风格即人。范曾的个性气质:典型的艺术气质——天真率真,并且激情澎湃。这篇文章有愤激直率的文风,这种风格和作者是一致的。凡是见过范老或听过他演讲的,都知道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直率真诚率性而为,这里有老庄思想的影响,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优秀典籍有比较精湛的研究。他的艺术主张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古典浪漫精神,当然也有其他思想的吸收。事实上我们从很多迹象都能看出老庄对范老的影响,他有一本畅销书《庄子显灵记.》,教材第一课就是季羡林陈省身给这本书写的序。他常常写艺术的文章,或者对艺术风尚的某个现象的抨击等都可以看出有老庄的古典浪漫精神,严格说是老庄的一套所谓率性天真自然的艺术精神。作者有一段话,在《我的美学提纲》里,“美是什么,美是造化,就是自在之物,就是亘古不变的的自然。正确的审美又是什么?就是回归宇宙本体的和谐淳朴童真”,这说的是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作品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所以范老以一个古典浪漫精神在树立一个精神境界,也是他艺术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2)铺张扬厉,不避雕饰。喜欢用形容词等修饰词,许多时候将多个修饰词叠加在一起。教材45页第二自然段“他有着暂新的,惊世骇俗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战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46页第二自然段“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
(3)这篇散文的首尾部分写凭吊梵·高的过程与情境,描绘异域风情,文字雅洁凝练,很好地渲染了沧
梵高的坟茔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