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演变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6班黄笑
摘要:余华前期作品表现出暴力叙述、冷漠化叙述、荒诞、图解式、人物符号化等特点,而后期作品则表现出人物主体化、温情叙述,淡漠语言技巧等特点。我们不应把这种转型错误地理解为从先锋到反先锋或从先锋文学到通俗文学,而应从中看到作家自身的不断自省、不断突破、不断进步这一探索过程。更应从中看到先锋小说不断成熟过程。
关键词:文学本体性暴力叙述温情成长
Abstract:The novels of Yu Huas earlier stage have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iolent narrate,indifferentify narrate,preposterousity,symbolize characterization and so on. However,the novels of Yu Huas later stage have tho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nder-heartedness of narrate,indifference of language technique and so on. We can not misunderstand this transformation as from avant-garde to anti-avant-garde or from avant-garde literature to popular literature.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e process of explore that the the writer always conducts, seeks breakthroughs and makes progresses. We should even see the maturity of avant-garde novels.
Key words: violent narrate, tender-heartedness, grown-up
余华的作品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其在创作观念、思想内容、内涵表现、表达技法等诸方面的流变可被看作是80年代先锋作家群体的成长过程。我个人认为,1989年之后,并不是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整体“大逃亡”或“世俗化”的时期,相反,先锋精神不变,且先锋更加成熟。
一、 新一代“先锋”的必然诞生
“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没有永远的先锋,只有永远的先锋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词对唐诗而言是先锋,元曲对于宋词是先锋。每个时代的先锋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里重点探讨的80年代兴起的先锋(即:以余华、残雪、莫言、孙甘露、马原、吕新、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亦是如此。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现代意识、现代手法及现代因素等方面。要了解先锋文学的转型和先锋小说的后期创作,就必需先了解先锋文学诞生的必然性、中国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先锋小说的整个演变史有所了解,从而对先锋性转型作出较为透彻的分析。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就运用尼采的格言文体,《补天》、《肥皂》运用弗氏精神分析法,郭沫若的《残春》运用意识流手法。这种现代因素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展到李金发、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主义小说。七、八十年代的《布礼》、《夜的眼》(王蒙),《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等作品将这种现代性的探索和实验更近了一步。“文革后的对外开放”中,准确地说是在1979年,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人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开始编辑一套大型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编选,共四册八本,在1980—1985年间出齐),这套书为已经具备现代因素萌芽的中国文学更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中国当代作家从这时起开始大量吸收现代因素。于是张贤亮在《心灵和肉体的变化——关于短篇小说<灵与肉>的通讯》中说到“我试用了一种不同于我过去使用过的技巧——中国式的意识流加中国式的拼贴画。也就是意识流要流成情节,拼贴画的画面之间又要有故事联系。这样就成了目前读者见到的东西。”①宗璞在《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中说:
“(我)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手法写作,一种是现实主义,……一种姑且名为超现实主义的,即透过现实的外壳去写本质,虽然荒唐不成比例,却求一神似。”②张辛欣在《文汇》1983年第9期上发表的《疯狂的君子兰》,人变成了君子兰这一情节带上了《犀牛》、《变形记》等作品的影子。而她的另一部作品《在同一地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