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土地的誓言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家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对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故土之思的双重情感。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喷涌( ) 山涧(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炽痛( )
泛làn( ) 怪dàn( ) 斑lán( )
【答案】 yǒnɡ jiàn qì lǒnɡ huì chì 滥诞斓
﹒
﹒
﹒
﹒
﹒
﹒
(1)____________:远古。
(2)____________:(野兽)大声嚎叫。
(3)____________:没有根据的话。
(4)____________:热烈而深切。
【答案】(1)亘古(2)嗥鸣(3)谰语(4)炽痛
(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不是土地在发出誓言?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课文重在写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意在强调“这誓言是有关土地的”这层意思,显得醒目、简洁,突出重点。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答案:“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
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为故乡而战、为故乡而牺牲的情感。
(3)文章是怎样表现故乡的美丽、丰饶的?
答案:选择东北特有的物产,采用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
面,展现故乡的美丽、丰饶,从中寄托作者的情感。
(4)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后面却改叫“土
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思考一
下作者前后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答案: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
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
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对象进
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土地的誓言》课件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