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诸多反映民族传统节日诗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竭力将此作为一个通向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情分析:
诗歌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文学性强,所选篇目时间夸大大、体裁多,学生理解赏析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解析时宜走小步,逐步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
,了解作者。
,大致了解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欣赏《水调歌头》,读懂、背诵这首词。
2.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导入: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比如哪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等。) 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明月也就成了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做官是不成功的。他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写作本诗时,苏轼已41岁,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时值中秋之夜,眼见明月高悬,万家团圆,心情抑郁不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朗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二】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你的脑海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明月、青天、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如: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窗边明月,辗转反侧,夜不
(2016年秋季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