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堤散文两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江堤散文两篇
江堤,1961年生,湖南衡阳人,诗人、学者。主要著作有《山间庭院》、《诗说岳麓》等,曾是新乡土诗派的代表诗人,并参与策划岳麓书院“千年论坛”电视节目等活动,2003年7月21日凌晨因病骤逝。

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是王夫之晚年所筑的居室兼书堂。
古代的许多建筑在当时实际上是做书院用的,但不冠书院之名。夫之一生闭门隐居四十年,不与官员往来,不食朝廷俸禄,生活全靠居室课徒所得,这种教学与私相传授的从游方式是一样的。夫之的一些著作实际上就是教学课艺,写完了就给学生拿走了。夫之晚年,身体日见衰微,只管编撰课本,具体课徒养亲的工作由季子王吾承担。王吾筑“蕉畦室”于草堂之侧,从游的学生称他为蕉畦先生。夫之也偶然到堂授课,随处指点,这在传世的三种《湘西草堂记》和后人的各种研究文献中说得很清楚。因此,我说草堂兼有书院功能是不用怀疑的。
草堂的位置在湘江南岳以西,蒸水以北,与我的老家同处于万山之中,南岳奇峰连绵纵横千里的山势在那一带看得很清楚。我的老家名叫王家冲,三百年来并无王姓人家居住,因传闻王夫之中年隐居在那里而得名。由王家冲的山头北望,视线越过三四个峰头就可以望到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以三百年前的寂静清绝,一声唤远就能将彼岸的人呼往此岸。
我对书院文物及建筑遗址的研究始于十年前,而我离开故乡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对故乡,对草堂都有一份深深的牵念。
金圣叹为冠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作批文,有《快说》三十三则,其一是说:“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一个人在外浪游久了,骤回故乡,见到熟悉的景物,听到熟悉的乡音,那份高兴也只有用“快说”才能言状。故乡是灵魂中的钉子,是肉体里的根,没有谁可以将它拔掉。
我初次见到夫之的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古旧书店,一本残册,看上去像是曾国藩兄弟刻印的金陵节署本,当时很穷,之所以买它,是因为书的作者与我同处一个故乡,共饮一条蒸水河,共拥一座石船山。
我见到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已经是1996年了,八百八十块钱一套,十六巨册,得攒两个月工资才买得起。那时我已结婚生子,自己又病魔缠身,孩子要喝奶,而我要治病,那种状态真是辛酸得要命。可越是辛酸,越想得到那套书,越想探究一下故乡的这位大思想家在穷愁潦倒时的生命状态。那时候,我对书的渴望如同种在坡地上的苞谷,渴望清泉;如同笼中的鸟畜,渴望森林。我一直在想我为何这样牵念一套书,与其说我牵念着的是书,不如说是故乡,是故乡的灵魂。我需要故乡,需要故乡的大爱支撑。如今《船山全书》早已摆上书架,我也一字一句把它读完了,该沉入灵魂的东西已经沉淀下去了,生命已被王夫之塑造成了另一个样子。
我在外面工作了二十年,灵魂在红尘的鞭笞中凄嚎,如果没有王夫之,我可能早已举手投诚。我知道甫志高是如何叛变的,也知道与王夫之同时代的学者钱谦益、王铎是如何写《降清文》而晚节不保,我还知道我身边的许多人是如何贪图荣华、敛取财物、沉迷声色而最终丧失人格、国格甚至生存的资格。有人曾带我到法场看过,希望能在犯人身上切一个器官下来给我换上,也有人将我领到另一种“杀人场”,只要你甘心被宰割你就能得到官位、权力、文凭、职称,并借此获得杀手的资格,从而可以以变本加厉的方式宰杀他人。我很庆幸,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心动,设若哪一天死了,我因为拒绝污秽之物进入肉体、进入精神,而可以昂首见同乡,那是一种何等高尚的荣耀。金圣叹在另一则《快说》里说:“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如柏杨妙言是酱缸文化。关起门来用热水洗阴部的癞疮,这样的污秽有何快哉可言,热爱自身那点阴暗的人在人所不见的地方像苍蝇一样偷着乐。在这个变味的“可口可乐”时代,要保持健全的人格,留住人性最后一点尊严,没有王夫之是不可想象的。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存在于自己的时代里,不管你乐意不乐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或者推动历史。他们的际遇只有他们自己才拥有发言权。我一直在想,苦难过去之后,他们的故事对当下的时代对处在生活进行时态的人来说,是否还有意义。新时代在与旧时代的对峙中话语变得越来越少了。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在他的巨著《我的世纪》中说:
“要是有客人问,我总是说:是这个魔镜把我们聚在一起的。”我是在时代这面魔镜前面、在新世纪的苍茫时分里追忆王夫之的。公元2002年的故事是世界杯足球赛的消息像蒲公英那样在地球上飞,人们忘却王夫之一点也不意外。而这种意外正好巧妙地避开了嘈杂人员干扰我对王夫之的追忆。



王夫之的文化价值,是过去三百年来历经曾国藩、曾国荃、郭嵩焘等无数先贤前赴后继的开掘才慢慢发现的。读《曾》,我知道他是如何喜欢我故乡的这位大师的。那时候,仗打

江堤散文两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7-09-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