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教学中的民谣.doc略谈历史教学中的民谣
民谣,即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民谣作为民众的消闲品,流传范围局限于街巷里弄,田间地头,描述的内容大多是乡土社会的生活场景与情趣,但在民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社会与时政的内容,换句话说,民谣也有它的政治意义,表达对政治的感受与好恶,始终是民谣不可或缺的一个一属性。这种政治性的民谣,也可以看成是民众对社会政治事务一种特殊的干预方式。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皇权与小农社会是对立的,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君主及其代表――官僚集团手中,君权得之于上天的赐予,与大众毫无关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为被统治者的普遍民众,绝无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不过,君权神授虽然被奉为最高法则,但经验与理智也使统治者意识到,与天意相比,民意更为重要。人心的向背,事实上是王朝命运惟一的决定力量,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正表达了这样的认识。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乡土社会的民谣被上层社会看作是民众的政治意愿,成为统治者施政的参考。周王朝有采诗以观民风的说法,就是通过一采集民间歌谣,将民情上达于天子,作为王朝是否“失德”,调整政治的依据。例如:
明朝人周斌在江阴有德政,民间歌颂他:
旱为灾,周公祷之甘露来;
水为患,周公祷之阴雨散
――《古谣谚》
宋朝光化县知县叶康直治理地方有方,为百姓推许,当地民众曰:
叶光化,丰谷城,
清如水,平如衡。
在严酷的专制政治时代,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民众,其政治理想集中体现在对“清官”的向往上。反之,对于违背自己意愿的政治,民众则以歌谣讥讽抱怨,发泄其不满。王莽主政时期,官场污浊,任用非人,甚至厨丁庖人也能弄个一官半职,长安有谣曰:
灶下养,中郎将;
烂羊胃,骑都尉;
烂羊头,关内侯。
――《古谣谚》
汉朝选拔官吏是察举制度,但各地官员出于私心,滥保滥举,由此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乃成为天下笑柄,桓灵帝时有一首民谣称: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扑子审举篇》
秀才不知书,孝廉不尽孝,有清白之名的官员其实昏庸贪劣,所谓的良将没有一点胆量。这种正可见民众对当时政治的一般印象。
胡适曾经提到明朝末年的一首歌谣,表达了对黑暗世道的讥讽。
老天爷,你年纪大,
耳又聋来眼又花,
略谈历史教学中的民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