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中的蒙牛生态圈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不知道这首民谣是如何产生的,但它无疑为我们烘托出了一副人、企、草的和谐场景。
民谣揭示了牛对改善当地农民致富的极端重要性,养牛越多,生活越幸福。但是,这里隐含着这么一个前提,那就是牛奶收购市场健康发展,奶农没有牛奶积存之虞。不要以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历来就是广大农民、党和政府所担心的。事实上,在蒙牛诞生前,呼和浩特奶价全国最低,而且存在卖奶难的现象。农民领有“限量收购卡”,超量部分要么不卖,要么就卖低价。蒙牛出世后,呼市的牛奶供不应求,奶价提高了,农民获利更大了。曾有一位奶农对媒体激动的说“要是没有蒙牛突然冒出来,就真要卖牛杀牛了”。
这首民谣其实更反映了蒙牛的企业生态圈。蒙牛有两重使命:“百年蒙牛,强乳兴农”,二是“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前者是对奶农而言,后者是对中国人而言。时至今天,蒙牛已与产品市场的亿万农民、资本市场的千万股民、原料市场的两百万农民,以及数十万生产、销售和供应大军,结成了“三民+三军”的“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蒙牛打造“奶源圈”,其实就是化解三农问题。成立6年来,蒙牛通过担保养牛贷款、胚胎移植等方式,带动周边奶农新增奶牛80万头,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而其生产基地之一的和林生产基地所在的和林格尔县,更是由国贫县一跃成为内蒙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县”。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蒙牛向全社会发出了“还我草原”的呼吁。为鼓励农户退耕还草,蒙牛除了卖牛免费提供草种,还发放种草补贴。由此,大量耕地变成绿油油的苜蓿草地。而在呼市,蒙牛正有计划地开发草场,建设“人工草原”,解决奶牛饲料问题,并附带为当地旅游
民谣中的蒙牛生态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