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公生明廉生威 1
1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1
2 匡时救世刚毅则立 21
3 为官宜公荣辱不惊 31
4 整固后方保境安民 49
5 师夷长技主政造船 84
6 倭寇侵台临危受命 168
7 总督两江敢言兴利 240
8 参考文献 316
1
智吏沈葆桢
唐耀华著
辽宁画报出版社
·沈阳
引子公生明廉生威
引子公生明廉生威
沈葆桢,榜名沈振宗,字翰宇,号幼丹,别号希狷子,生于嘉庆
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年月日)福建省侯官县(辛亥革命
后改称闽侯县),卒于江苏省江宁府两江总督任上,时为光绪五年十
一月初六日( 年月日)。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光绪五朝君主的风云变幻兴衰更替。
沈葆桢出生那年的七月,嘉庆帝仁宗驾崩。八月,皇次子智亲王
旻宁嗣位,是为宣宗,次年改元道光。清王朝历经康、雍、乾三个朝
代的鼎盛时期,到了嘉庆年间已露衰世端倪,道光帝虽有振兴国运的
雄图大略,个人的操守、品格、智慧,在历代帝王中不无过人之处,
怎奈国运衰微日甚,积弊日深,大势已去,纵使日夜操劳,革故鼎
新,兴利除弊,也收效甚微。吏治依然腐败,库藏日渐匮乏,漕政败
坏,河政混乱,私盐畅行,官盐滞销,盐课锐减,吏员盘剥勒索,政
要声色犬马,因循玩,贪污之风日盛,腐败之气弥漫。世界列强以
商品、毒品、宗教、文化乃至武力等种种手段敲开中国大门,抢占市
场,掠夺资源,奴役民众,一步步实现其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野心。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清王朝当政者制定的对外
政策是与世界隔绝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愚昧无知,无论先进落后一
律排斥,又以天朝大国自居,在洋人面前狂妄中透着几分心虚,色厉
也掩饰不住目光中闪着的内荏和恐惧。嘉、道两朝是处在清王朝由盛
· ·
中国廉吏丛书· 智吏沈葆桢
而衰的转折时期。沈葆桢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纷呈、波谲云诡的时
代,是国家、民族命运处在历史发展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危机与机
会同在,衰亡与发展并存。危机在延续,而机遇却转瞬即逝。于是,
在当国执政者中产生了“固我根基,师夷长技”、“富国强兵,船坚炮
利”的洋务派,主张“振纲纪,端风俗,正人心”的清议派,和“祖
宗之法不能改”的顽固守旧派。沈葆桢在步入仕途之后,特别是成为
封疆大吏之后,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关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搏斗中。历
史生活舞台上的锣鼓敲响了,各路英豪逐一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大舞台
上亮相,演出一幕幕动人心魄、英勇悲壮的活剧。
沈葆桢出身寒微,家境清贫,靠四十六岁才中举的父亲沈廷枫在
书馆执教所得微薄收入和母亲终日做女红获得的低廉酬金维持一家十
余口人难以饱暖的生计。一年四季多以稀饭加薯类充饥,一年到头餐
桌上也难得见几次荤腥。日子虽然清苦,可一家人安贫乐道,夫妻恩
爱,子女孝顺,勤奋,上进,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让邻里称羡不已。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大家闺秀,品格高尚,知书达
理,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堪称东方女性的楷模。她一生
为沈家生四子五女,长子早逝,次子沈葆桢实为弟妹之长兄。她把自
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贫寒却很温馨的家,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
夫君和子女,不图回报。这种爱是一种至真、至诚、至纯、至深、无
我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在世人眼里,爱是互动的,排他的;无私
无我的爱,是残缺的至少也是不圆满的爱。但她过惯了苦日子,习惯
于无偿付出,一切都那么简简单单平平常常,以苦为乐,纵使不圆满
的快乐,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她看到子女长大成人,成就事业,就
是看到未来,看到希望。一位哲人说过一句很富哲理的话:民族间的
较量,说到底是年轻女人的较量。把人世间最好的品格传授给子女,
是民族未来命运的希望。沈葆桢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两袖清风、宠辱不惊的高尚品格。
沈氏祖籍河南,南宋时迁居浙江湖州,后移居杭州。沈廷枫这一
支的祖辈在雍正年间按清政府的移民政策迁往南疆,后在福建落脚定
居。沈葆桢就出生在闽江边、鼓山脚下的侯官。这里山青水秀,鸟语
· ·
引子公生明廉生威
花香,向东不远就是闽江的入海口,站在鼓山顶上,把酒临风,耳边
海涛呼啸,何等豪迈。幼丹少年结伴同游,面对大海高歌“⋯⋯三十
功名尘与土⋯⋯”心胸顿觉开阔。西学东渐的海洋文化从这里登岸,
遭遇本土文化的顽强阻遏,在激烈的冲撞磨合中,时间的耐力消蚀着
两种文化的偏狭和锐气,使它们能够冷静地有条件地吸纳融合对方的
长处。文化融汇碰撞出来的火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幼丹思想上
《智吏沈葆桢》经典青少年文学读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