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是由【游园会】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时”与“仁”交融会通
孔子主见遇事依时而定,敏捷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抱负。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同意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答复是:假如给我时机,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会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见的“仁”亲密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抱负,有时需要实行敏捷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对于君臣关系,孔子主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动身,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认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赏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确实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3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争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时”。由于学界对孔子思想中的“时”还不够重视,争论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深入讨论。
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
孟子曾对几位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作过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恋王位、反对战斗、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长子,他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楷模。伊尹是辅佐商汤伐桀立国的阿衡(宰相),后又辅佐三位商王,以敢担当、堪重任而著称。柳下惠是鲁国的贤大夫,以宽厚仁和而知名。对于孔子,孟子作出了“圣之时者”的评价。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因此,孔子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孟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源于孔子自己的主见。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行。”这里的“无可无不行”,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肯定不变的,可与不行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对待问题的,认为冲突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肯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正确效果。《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也从反面表达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见。
学习孔子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