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清· 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
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
夜夜凉风香满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两课时)
文学院
09级中文A班
曾钰雯
094030054
小练习
听完朗诵,口头完成下列三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煤屑( ) 背手( ) 踱步( ) 点缀( ) 倩影( ) 参差( )( )
(2)比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一脉相承脉脉含情
②独处妙处
③空隙天空
④曲折名曲
(3)解释下列词语。
蓊蓊郁郁: 袅娜:
弥望: 斑驳:
写景散文——荷塘月色
写月色下的荷塘
写荷塘上的月色
写荷塘的四周
第6段
第4段
第5段
这篇散文是如何写荷塘月色的?
主要集中在哪几段进行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月色下的荷塘
(第4段)
阅读本段,找出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
月下荷塘的?
运用了哪些方法?
荷叶:动态美(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涩神情(拟人排比)
荷香:若有如无、沁人心脾( ?)
荷波:幽雅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见与想象相结合)
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其他方法······是什么呢?
通感(新知识、重点)
对于通感,我们可能有些陌生,那么什么是通感?通感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加以鉴赏。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又如“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第4段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清香——嗅觉——本体
渺茫的歌声——听觉——喻体
“缕缕清香”与“渺茫歌声”在
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艺术效果
第5段中: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视觉——本体
奏着的名曲——听觉——喻体
艺术效果
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
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光与影的和谐分
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
之处,两相烘托,使意象叠加,艺术
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
优雅的氛围。
荷塘上的月色
(第5段)
这一段中,有作者精心选用的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泻:体现月光的动态美,似流水(比喻)
浮:体现雾气的轻飘之态
笼:突出雾的轻、薄、透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是一段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
《荷塘月色》写法赏析:
朱自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
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写”,把这个原本是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月色下的荷塘,
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
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
样巧妙地把荷塘月色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
细腻、生动、具体。
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写”,其实也就是说
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
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
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2段和第6段,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给你参考)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
得简略。而第6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
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
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
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给你参考)
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总之,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作业:背诵课文第4、5、6段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鉴赏了文章的写景部分,下面请大家
集体背诵课文第4、5、6段,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晚清学者王国维
荷塘月色
?
情感
荷花清·曹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