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摘要:电影《刮痧》是一部关于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影片。许大同在美国生活了八年,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却因为刚到美国的父亲在小孙子丹尼斯肚子疼时,看不懂药的英文说明,而给丹尼尔在后背刮痧,结果被误认为是孩子在家里受到了虐待,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本文将从电影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刮痧;文化冲突;融合
电影《刮痧》中的主人公许大同在美国生活了八年,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然而一件意外却使得许大同的美国梦和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事情的起因是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身体不舒服肚子疼,刚到美国的爷爷由于不懂英文而无法看懂药的英文说明,便给丹尼斯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结果却被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误以为是孩子在家里受到虐待。电影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发人深思。围绕“刮痧”这一主线发生在许大同一家的“悲剧”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冲击和碰撞,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
一、中美文化在孩子教育上的不同
在美国,父母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如果父母打骂孩子会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孩子也会被送到儿童福利局收养。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中国有两句话“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只有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下,孩子才会有出息。在颁奖大会上,许大同因为儿子丹尼斯打了保罗,让他向保罗道歉,丹尼斯不仅没听还往地上吐痰,因此许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儿子丹尼斯。后来回到家,丹尼斯不理睬爸爸并且在吃饭时要跟爷爷坐,爷爷得知原因,对着小丹尼斯说“小家伙,那么小心眼儿啊?还能跟爸爸记仇吗?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而在教育上的另一个不同是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都抱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因此从小开始,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上一所好的小学中学以致大学。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许大同和妻子简宁也不例外,为了让儿子丹尼斯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他们打算让丹尼斯考私立小学,因此全家人就要在家里说英语,许大同担心“丹尼斯在家大家必须说英文,这规矩会让(不懂英语的)爸爸不太习惯”,但是简宁则坚决认为“丹尼斯明年就要考私立小学,没有好的英语环境怎么考得上?”
二、中美文化对待朋友上的不同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推崇“关系至上”。这种关系至上的人际交往体现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中国朋友观的真实写照。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为了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在听证会上,许大同要求老板及朋友昆兰为自己辩护,“你是最好的律师,又是我的好朋友,你不帮我谁帮我?我全靠你了”,因为昆兰是好朋友,又是律师,所以许大同就认为昆兰是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的最佳人选,哪怕昆兰只是个版权法律师,只代理知识产权法的案子,而昆兰给大同的建议“家庭法是非常特殊的领域,找个真正懂家庭法的律师,”却并没有被采纳。连法官都说家庭法和版权法“就像苹果和橘子,这两个领域的法律风马牛不相及”。
而美国人的价值观是推崇独立性和自主性,朋友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相
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