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贝多芬饰带》分析
[摘要]《贝多芬饰带》在克里姆特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世纪末维也纳文化艺术的象征。
[关键词]克里姆特艺术语言精神理念
一、《贝多芬饰带》描述
《贝多芬饰带》是克里姆特为1902年第十四届分离派展览而创作的壁画。这次分离派展览的主题是向贝多芬致敬,共有二十三位艺术家参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位于展厅中央的马克斯?克林格的贝多芬雕塑和沿展厅的三面墙壁展开的克里姆特的贝多芬装饰壁画。自然主义风格的贝多芬全身像雕塑,位于主展厅中央,正面像入口。克里姆特的壁画依墙面,分为三个部分:位于雕塑后面的正面墙面,主题是“敌对势力”,×;左侧墙面的主题为“对幸福的渴望”,×;右侧墙面的主题为“在诗与爱中获得满足”,×。展览的主题,体现了分离派以贝多芬精神表达以艺术影响生活的理念。克里姆特的《贝多芬饰带》的展出,再一次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贝多芬饰带》是一幅大型寓意性作品。在克里姆特自我重构过程中,这幅作品是出于精神危机中的艺术家,在经历了哲学层面生命意义的探寻、分离派的反叛以及对心理本能的发掘,在绘画中呈现这一自我重构的历程,并表达在艺术与爱中实现自我拯救和生命意义的精神理念。这幅作品不但在克里姆特个人的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世纪末维也纳文化艺术的象征。
二、贝多芬主题意义
分离派展览以贝多芬为主题,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具有多重含义。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也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其卓越的音乐天赋、富于叛逆精神的个人气质、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构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一生的创作都体现了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他在交响曲中,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把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分离派艺术家以向贝多芬致敬的方式,以贝多芬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他们反叛传统、追求自由、以艺术拯救人类的艺术理念。
克里姆特在创作中直接参考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和以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的合唱部分。贝多芬用音乐描述了人类的英雄,经过艰苦的斗争,经历种种磨难,最后战胜一切,使人类得到解放和自由,到达理想王国。
三、《贝多芬饰带》分析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用音乐描述人类的英雄,在同现代文明的混淆和堕落及来自上层的束缚的对抗中取得胜利的主题,这也是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等英雄人物原型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克里姆特运用装饰性的绘画语言重构了这一主题。左侧墙面是壁画的起始,主题是“对幸福的渴望”大面积完全裸露的石灰背景,为装饰性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抽象的空间,因抽象而获得了一种无限性。
一组着白衣的天使梦游般缓缓飘过,衣饰和躯体水平方向的起伏波浪线更为减弱了人物的量感。天使程式化的闭目的面孔似乎沉浸在梦中等待唤醒。三个以线描绘出的侧面形象,苍白、瘦弱、没有任何装饰的赤裸身躯不带丝毫的性感。他们代言苦难中的人们在为寻求解放和拯救的英雄送行。这个年轻的英雄、人类的拯救者,手执宝剑,全身被金色的盔甲武装起来,只露出表情坚毅的头部和脸。他身体侧向右方,似乎是要启程开始寻求人类解放和拯救的充满斗争的艰苦征程。在他身后上方
克里姆特《贝多芬饰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