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zàng) 缉拿(jī) 高僧(sēng)
天竺(zhú) 堡垒(lěi) 朝拜(cháo)
我会读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给课文分好段落,
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感知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二十八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卡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甘肃、新疆、翻越天山、帕米尔高原、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
玄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长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玄奘不愧为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
玄奘简介
唐玄奘西天取经,西天为何方?
取何经?
印度:
佛教起源地
(天竺)
玄奘著书称“印度”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佛经的翻译有误,所
以要到天竺,以问惑辨疑。
目的地
取经原因
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西行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回程路线: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一起去看看呗
问题一:
默读(2—10)自然段,找出玄奘西行
取经,途径了哪些地方?
明确: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问题二:
在取经的过程中,玄奘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1) 混出玉门关 2)单枪匹马走沙漠
玄奘的西行求法(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