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CT诊断学》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 CT是G..N发明成功。
2. 多层螺旋CT特点是CT容积扫描和容积数据采集。
3. CT图像特点:(1)数字化成像(2)断面显示,并能进行任意方向重建(3)密度分辨率高(4)具有量的概念(CT值)
4.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衰减系数,将衰减系数分为2000个单位,称为ct值,CT值反映组织吸收X线的衰减系数,也就是组织的X线密度。
5. 密度分辨率是指能分辨组织之间最小的密度差异。
6. 图像上每一个像素的CT值,所代表的是单位体积内各种组织CT值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叫部分容积效应。
7. 伪影是指在扫描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不存在而图像却显示出来的图像。
8. 增强CT扫描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密度差,使病变组织显示更加清楚。HRCT是指高分辨率CT。
9. 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4用于肝脏、脾脏、胰腺和肾脏等器官的检查。
10. CTA(CT血管造影)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图像再经
计算机后处理技术重建的三维血管图像。
11.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第
五、第六脑室为解剖变异。基底节包括:伪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疾病诊断部分:
一:自发性脑出血
1好发部位:(1)壳核和内囊区(2)丘脑和下丘脑(3)桥脑和小脑
(4)中心部脑白质(5)脑室内出血。
2、CT表现:(1)高密度期:新鲜的血肿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血肿周围为水肿及坏死渗出形成的低密度带环绕,两周时最重。(2)等密度区:血肿边缘密度开始变淡,周围密度区变宽,高密度灶向心性回缩变小,逐渐呈等密度,即牛眼征(3)低密度区:CT平扫呈低密度灶,水肿消失,无占位效应。(4)慢性期:小量出血被胶质纤维代替,CT表现为略低密度,大量出血吸收后CT表现为囊腔,内呈液体密度,CT值略高于水。(5)脑室内出血:CT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硬影,并见分层现象,上方为低密度脑脊液,下为高密度积血。
二、脑梗死
其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一>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1)0-12小时,细胞内水肿,CT偶见灰白质界限模糊。(2)12-24小时,水肿脑细胞坏死,BBB破坏,CT低密度边界不清,轻度占位,脑沟消失、无强化。(3)2—5,BBB严重破坏,水肿达高峰,
CT呈更低密度,出现占位征。(4)2-3周,多核细胞侵润,周围胶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CT低密
度,等密度水肿消退,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5)1—2月后,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CT出现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呈负压性改变。
<二>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平扫显示在三角形或扇形低密度区内出现不规则的斑片状高密度血肿影多发或单发,占位表现明显,增强扫描时在梗死的低密度区中仍见脑回状强化,与单纯脑出血不同。<三>腔隙性脑梗死 CT表现:(1)平扫显示为基底节、内囊、丘脑和桥脑等部位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灶,直径
ct诊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