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长为自己
——《迈向个性的教育》阅读札记
华德福教育的目标是很富有启发意义的。华德福的教育目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让自己成长为自己。让自己成长为自己,也就是成长为不同于其他人的极富个性的自己,这就是华德福教育所追求的教育梦想和教育使命。华德福教育最富魅力的原因可能正在这里,它不但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让教育者本人、甚至家长和相关的成人都可以在儿童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书有一个非常好的体例,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教育个案。在《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这一章节里,黄晓星给出了三个学生的个案,一是学生朗纳,二是学生依玛纽,三是学生依森。当然,在对学生的成长目标这一问题进行展开论述时,《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书的书名就已经将这一目标揭示得非常清楚。书中也有大量的实现个性的成功案例。而在《华德福教师的成长过程》这一部分里,黄晓星则以个人的深切体会向人们传达了华德福教育使一个教师全面成长的生动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黄晓星的老师固然可以让他获得某种知识与修养,他的同学、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孩子以及他在三元社区里的生活过程都让他领悟到了爱的教育的真谛,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最佳的教育实践。
在关于学生的个案里,我们跟随着黄晓星的视角,就会发现华德福教育不主张极端性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它不鼓励激烈竞争,包括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不培养一定要胜过别人的意识,也不以某某同学或英雄为榜样来学习,而是鼓励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尊重和接纳每一个有不同性格的人,同时保留人的独特个性。在另一个叫依玛纽的学生那里,黄晓星则通过对他的采访与研究,让依玛纽说出了华德福教育的这一重要特点:“华德福教育首先鼓励全面教育,专才教育应在大学里进行。”
可以说,华德福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在依玛纽进入朱丽叶音乐学校时,他说,“我觉得那里可怕极了,因为那里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出名而学习,为了出名而演奏,没有人有朋友,朋友都是竞争对手,每一个人对别人都存有戒备心,好像每一个人都有精神病,我只想离他们远一点。”
这里面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很多人可能因此而对华德福教育有着误解,认为华德福教育既然不鼓励竞争,不培养学生一定要有胜过别人的意识,也不以某某同学或英雄为榜样来学习,那么这种教育与成功教育是不是有着太远的距离?
实际上,这里显然就存在着一个认识的误区。误区之一就是对成功的理解。其实,华德福教育对成功有着非常独物的认识。家长们的愿望都是望子成龙,但细细一想,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理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模式。无论处于高层或是基层,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再有,从客观情形看,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达到家长们为他们定的目标。即便是这部分人,黄晓星在书中阐述道:“这部分人并非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快乐。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
误区之二则是,我们需要成功的激励,但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成功教育所带来的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可能带来的是人性的毁灭。试想,如果这种成功带来的是人与人的防备与戒心,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
让自己成长为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