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不平
摘要:通过研究中国原始彩陶,我们可以发现纹样是伴随着人类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促使人类用图案装饰各种物体表面的起源是基于实用目的,而不是审美,同时纹样的地域性发展体现了地区文化的纵向传承,其包容性又显现出文明发展过程中横向的互相影响。无论从彩陶纹样的图案设计还是传递的内涵都跃然与二维平面之上,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与学;彩陶纹样;多维人们常说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播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因此通常我们都是以文字作为媒介研究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通过对中国古代纹样的研究与学习,我发现相较于文字,纹样以其历史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更显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的进程,纹样比文字更形象,更流畅的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纹样作为一种二维平面的图形和纹饰,在应用于装饰时,设计师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让纹样与被装饰物结合产生了突破平面效果的视觉冲击力。“平面不平”作为现代设计师追求的平面设计法则,却早在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便显现出来,虽然原始人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刻意的追求“不平”的装饰目的,但在图案形式以及实用效果上,很多都显现出空间的立体性与趣味性,值得我们提取出来学习研究,对现代设计作品带来很多启示。
首先,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多维性表现在装饰方式的“不平面”。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即设计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这不仅体现在当代社会,从设计产生之初,在遥远的古代,各种经过人为加工的物品都显现了设计的服务性。原始社会彩陶纹样的产生是缘于人类的生活需求及生产实践,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是由于实用原因而衍生出纹样,例如绳纹的出现。原始人在制作陶器时,为了让器坯坚实,用缠有绳索的拍子,拍打外壁时就将那些或粗或细的绳索印纹拍在陶坯表面,形成具有装饰意味的绳纹,同时这些绳纹加大了器物外壁与手的摩擦,防止使用时滑落。虽然初衷不是为装饰,但却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从绳纹逐渐衍生出了各种线型的装饰纹样。绳纹不像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纹样是用颜料画上的,而是通过一种浮雕效果突出于二维平面,从而使陶器表面不再单调,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其次,原始彩陶纹样形式的“不平面”。原始人在绘制设计彩陶纹样时,通过夸张变形重复等设计语言使装饰纹样仿佛跃然于陶器表面,平面图形并不死板反而充满动感,线条严密紧凑富有韵律感,这在庙底沟的鸟纹、花瓣纹,马家窑的漩涡纹以及马厂的折线纹中都有显现。原始彩陶的动物纹样既有写实,也有抽象的,但一般都表现了一种动态,比如庙底沟的鸟纹,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图形,鸟都是以像是要振翅飞起的形象出现,显得活泼而生动。而花瓣纹刻画精细,线条流畅,并且通过二方连续式结构,显得绵延不断,这和马家窑的以圆点为中心,向外扩展的漩涡纹一样,有着炫动流畅的韵律美。马厂的直线折纹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横纹和曲线纹的,但是通过直线组成的几何纹却并不呆板,而是显得刚劲豪放,具有层次感和律动感。这些图案虽然是平铺在器物表面的,但却通过塑造线条的韵律,以及图案形态的动态刻画营造出了“不平”的视觉感受。
另外,就是纹样与陶器结合的“不平面”。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见图2),在器物内壁上部装饰了以五人为一组的正在跳舞的人形图案,接上水后,舞蹈的人形倒
平面 不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