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放的姜戈》的多主题解读
[摘要]上映于2013年的《被解放的姜戈》是美国著名编导昆汀?塔伦蒂诺又一部影像风格鲜明的典型的昆汀式作品。这部影片的拍摄既有向1966年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意大利西部片《姜戈》致敬之意,同时也加入了更多新的内容质素。特别是影片将美国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作为叙事背景后,留给了观众更多的解读空间,从不同的角度看影片,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成长、友情以及对自由的追寻三方面出发,探讨了《被解放的姜戈》的多主题内涵。
[关键词]《被解放的姜戈》;成长;友情;自由;主题内涵
上映于2013年的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是美国著名编导昆汀?塔伦蒂诺又一部影像风格鲜明的典型的昆汀式作品。这部影片的拍摄既有向1966年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意大利西部片《姜戈》致敬之意,[1]同时也加入了更多新的内容质素。在塞吉奥的影片中,姜戈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其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拖着一口棺材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走到哪里都带来一片肃杀的气息。在昆汀的这部影片中,姜戈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但由白人变成了一名黑奴,导演还向读者讲述了英雄是如何炼成的这一具体过程。虽然影片延续了暴力、英雄救美与传奇色彩等意大利版《姜戈》的标志性内容和原版的经典音乐,但从文化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以及影片主题等来看,《被解放的姜戈》与塞吉奥的作品实在找不出太多的共同点。它实际上演绎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并且,当影片将美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时期作为叙事背景后,也留给了观众更多的解读空间,从不同的角度看影片,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成长、友情与对自由的追寻三方面出发,探讨了《被解放的姜戈》的多主题内涵。
一
如前所述,《被解放的姜戈》中的主人公不再是从前那个神秘的从天而降的孤胆英雄,而是一个出身卑微、命运多厄的黑奴。影片向观众讲述了主人公姜戈从奴隶到命运主人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包含着个体身份的转变,也包含了人物精神世界的进步和改观。因此,这部电影具有鲜明的成长主题内涵。
舒尔茨在姜戈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人物的转变与其内心固有的主体意识有决定性的关系,但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下,没有外力的帮助和引导,作为黑奴的姜戈是无法独立做到的。因此,舒尔茨除了是一个出色的赏金猎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朋友,也是姜戈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首先他帮助姜戈成功重塑了全新的自我。姜戈不再是靠体力和牺牲尊严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是凭借个人的胆识与能力。这是其获得自由生存的一个立足之本。其次,在舒尔茨的启发下,姜戈逐渐从具有清晰主体意识,发展到付诸行动主动掌控命运的阶段。两人去班奈特的庄园寻找悬赏的罪犯时,姜戈为自己选择了一套色彩张扬的亮面宝蓝色服装,脖子上系着大得夸张的白色领巾,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舞台上的戏服,颇有些戏谑味道。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与舒尔茨并肩走进奴隶主的大门。此时的姜戈不再是那个头发蓬乱,眼神麻木的黑奴。他头发剃得很短,显得精干整洁,面对奴隶主惊异的表情和
“在这片土地上,黑鬼骑马是犯法的”言辞时,他表现得冷静坦然,以不做任何反应来表示拒绝。这些由内心出发的自由选择对于姜戈来说,恐怕都是生命中成功的“第一次”。
个体的成长过程总要经过某些重大事件或某些重要人生转折的历练,才能够最终实现。在影片中,姜戈解救受难的妻子布隆希达便是这一历练的具体
《被解放的姜戈》的多主题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