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乡思非国恨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老舍的这篇散文就仅仅是追忆北平吗?“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在《景物的描写》中,老舍这样说他对北平的熟谙;但是,敏感的老舍察觉不到北平的危机四伏吗?笔者认为,尽管老舍先生刻意隐藏,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叙述描写中看出端倪。
这篇仅1500多字的散文,老舍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惜。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老舍在用心拂拭自己挚爱的收藏。“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说。其实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老舍更是如此。
一般来讲,我们在什么时候思念自己的城呢?当我们背井离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听到故乡的消息时……但是,如果“故乡”随时可以回去,哪一个游子还会像老舍想北平一样想念故乡?如果思念仅仅是乡情,那么老舍为什么要长期离开自己向往的家园而四处奔波呢?散文大多因情为。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让他人的灵魂随之震颤。因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今天读来,阅读感受已今非昔比;所以要真正读懂《想北平》,必须要真诚地靠近作者本身。老舍的笔触满怀深情,宣告了对北平的留恋;老舍欢乐或者沉思。但是,在写作的这一时刻,是北平的什么消息让老舍难以抑制自己的思念?从教参上我们知道: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
“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也许,老舍在想:眼前看得到的和日后看不到的,究竟哪个更让人挂念? 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北平”,“北平”中有“我”,融合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描写,他不仅要向读者抒发他对北平的爱,而且还要表明他和北平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可是,他不是在北平,而是在“想”北平:想念,想象最美好的北平;反过来,也只能想念了,一时难以回去了;更深的,是担忧,担忧时局突变可能导致的北平沦陷!作者的思念没有产生愉悦,而是生成了敏感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想北平》不同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其他思乡文章,因为它不仅仅是思乡情绪或者生命确证!
单说热爱或者思念,我们甚至能够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看出老北京人对这座古城的感情。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读这篇散文,难道你不会心头一颤?老舍通过《想北平》恢复了对北平的记忆,更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但他心中并不因此安宁。《天下
谁言乡思非国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