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审美举要.doc二胡演奏审美举要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二胡,属于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用竹子或木头做成,前端稍大,蒙蟒皮或蛇皮。有两根弦,声音低沉圆润。
因为二胡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族拉弦乐器,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在不断的传承和演变中,形成了悠远柔美、音乐表现力强、民族风格浓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群众文化还是专业表演艺术,也不论是以阿炳为代表的“民间二胡”,还是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文人二胡”,都从视角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
在二胡演奏名家辈出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各家之长来鉴赏二胡演奏在审美上的绚丽多姿。
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作曲、演奏家闵惠芬首演的二胡名曲《长城随想》,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是“气度”与“神韵”。
曲作者刘文金对这首乐曲的演奏是这样要求的:
“学习《长城随想》重点应放在表现整体所要求的气度和‘神韵’上。如哪些乐句要求运用古琴式的绰、注的韵味,哪些乐句要求京剧的藏在韵味中的气势,哪些段落和乐句又要注意北方说唱音乐的落落大方的韵味和气度,包括在各种不同节奏的顿挫中所藏着的神态感或韵味感。在所有的行板和慢板中,应细致地研究最佳的速度布局和情绪变化布局,而这些段落所要求的韵味更多。还应注意,《长城随想》中所有的快板、垛板和过渡句,没有
‘纯技巧’的表现性,而只有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力――包括气度和神韵的处理中。”
那么,“气度”与“神韵”从何而来呢?且看一首今人写的词便知,诗人王庆斌的词《永遇乐?登八达岭长城》:
“蜿蜒起伏,峥嵘突兀,登临险处。烽火狼烟,鼙鼓牛角,入荧屏银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只剩诗词歌赋。五千年,功名利禄,全凭后人评注。
日非昨日,月非昨月,日月等闲轮度。人非前人,物非前物,人物各分荣辱。举目穿天,熬笔狂书,愿与江山同驻。一张照片,全摄了去,连今带古!”
这首诗,可以说完全道出了长城“气魄”与“神韵”的奥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的体现。这便成为《长城随想》的底蕴,也成为《长城随想》的意境,更成为《长城随想》的主题。
在演奏中,把握住以上这个中心,便把握住了演奏本曲的灵魂,把握住了审美的精髓。
该曲的首演者闵惠芬在《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一文中,将这首乐曲的表演原则集中分为四个字,即:情、气、格、韵。她说:
“情,指演奏时情感要真切,要有分寸感,要情动于中,声情并茂,自然流露。气,要气运通达,气质纯正,心随弓运,意到声发,隐迹立形,生气远出,从而达到‘传神’之妙境。格,要有一个高尚的格调,使音乐具有‘人格’,具有‘角色感’,音乐应通过轻重急徐、抑扬顿挫的音响来描绘对象和特定环境。韵,指韵味,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民族的神韵,着意于民族音乐的语言美和器乐声腔化,把二胡的
‘绰、注、吟、揉、顿、挫、滑’等传统技法发挥得更有魅力。”
这里指的“情”、“气”、“格”、“韵”,实际上是以主题、立意、风格、审美的综合指导下演奏的方法。这方法是大方法,也是技巧的总的指导原则。这四个方面,在受众的审美感受上,造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胡演奏审美举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