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朱仙镇年画说起.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朱仙镇年画说起
朱仙镇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其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传统年画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之一。传统年画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当代重受珍视,其创作技艺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代得到保护;但就其实际情况而言,形势并不容乐观。从所在多见的报道和笔者本人所见,朱仙镇年画作为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活的文化形态已经不复存在。已有的保护措施多限于对传统资料和形式的挖掘与市场开发,研究创作停滞,人才流失。换言之,已经成为一种死亡的艺术形式。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的共同困局。仍以年画为例,2006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天津启动,民俗学家们希望以两到三年的时间抢救、普查木版年画,调查和记录木版年画的现存状况和年画传人,并计划出版二十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人录》,建立“中国木版年画传人录”。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中谈到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普查的特点:“不是把年画作为孤立的艺术对象对待,而把它作为文化学、人类学、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整体的进行考察。强调要搞清各个产地的年画与其历史人文、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地域心理的文化血缘。不只是孤立的面对作品,对其制作中的起稿、描线、印画、彩绘、工具、材料、艺人、画店、销售、行业习俗、口传口诀都要作全面调查。从物质性的到非物质性的,从活态的到已经消亡的,都要作记录。

抛开其成果不谈,这种抢救行动的本质仍旧是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化石状态存在。由于传统文化土壤的失去,保护并不能注入新的生命力,一些看似成功的案例大多是在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化”政策指引下作为文化卖点出现。这些做法能够形成一时的文化热点,但是由于本身活力的丧失,只能建立在对传统的重复上,这种形势决不可能长久。就朱仙镇年画而言,民俗文化风潮过后其市场已经日渐萎缩,行业凋敝,当年“年画复兴”时的11名老艺人在世者寥寥,镇上不少老字号的后代已经脱离年画行当。
传统工艺美术消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消失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共识;但是纵观年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却并非首次受到这样的冲击――自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以来,它所面对的受众与社会文化形态也多次发生颠覆性的巨变。然而从近代的杨柳青年画到上海的月份牌,到新年画运动,年画艺术总能以各种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何在今日却难以为继了呢?笔者认为:正是我们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定位造成了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困境。冯骥才先生说:“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草根性是年画不可磨灭的特征,然而他不离不弃的“民间”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多重内涵的从未停止过变化的语境。如果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年画艺术的乡村性和草根性还是其基础所在,那么上海小教场的月份牌年画的出现则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宣告着“城市”在年画世界中的第一次登台。月份牌年画的崭新之处与标志性在于:时尚美女、月份牌和广告的捆绑;而它的背后,是印刷业、媒体业、广告业与市民趣味的融合。当这种新型的年画被愉快地接受,传统年画的整个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也就已经自然地完成了变化。年画从以画为唯一主角,到留出月历(或年历)、留出广告位,这一次改变,褪去的是作为全心全意的信仰载体的年画的神秘隐喻;而从秦琼、敬德、天官、寿星到美目盼兮的淑女名媛,也便从缥缈的云端走到了市井欲望与趣味之中。
“民间”的内涵发生了改

从朱仙镇年画说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10-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