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的一个早晨,英伦三岛一如既往的宁静与美丽,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初升的朝阳中慵懒地伸了伸腰,放眼望去,远处连绵的耕地、草场与山峦交接,沐浴在淡紫色的雾霭中,突然一只枯黄色的飞蛾,扇动着翅膀,翩翩飞进伍尔芙的视野,飞至明净的窗前,几经挣扎,最终无助地死去……弗吉尼亚?伍尔芙,这位有着明净额头与知性气质,虽然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却在英国文学史上涂抹下浓郁一笔的英格兰女郎,这朵布卢姆斯伯里才子们心目中的英格兰百合,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在一篇名为《飞蛾之死》的散文中为我们描述了这只飞蛾的命运,字里行间,身为一名女权主义斗士,伍尔芙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这只飞蛾结合起来……
飞蛾诞生
“每当它飞越窗前,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
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女性作家群星辈出的维多利亚时代,其一系列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地位,而她对女性存在的历史与现状独具慧眼的反思与洞察,更使其成为女性主义批评史上的奠基式人物。
尽管出生于富贵之家,其父莱斯利•斯蒂芬是著名编辑和文学批评家,位及爵士,然而其父亲、兄长凭借着男性的威权,对她一向严厉苛责,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伍尔芙既无比富足又万分穷困
――物质上的她衣食无忧,生活体面,而其精神却被漂洗得暗淡苍白。对其父兄而言,她永远是枝用来炫耀或陪衬的花朵――但这枝娇美异常的花朵后来竟被其异母兄弟越轨采撷,这在伍尔芙的心头留下永难磨灭的阴影,也为其日后的精神失常埋下了祸根。
长期的隐忍与压抑下,伍尔芙只能牢牢攀附着母亲的血缘之爱,而1895年母亲的去世终于使年仅十三岁的她精神崩溃了,从此疯癫困扰了她的一生。尽管生前曾数次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遂,而她笔下的文字却一如既往的典雅、优美,对于幼年的悲惨遭遇,只字未提――因为再多的文字也无法形容她幼年的苦楚,再多的文字也难以弥补她当年的精神创伤。就这样,弗吉尼亚•伍尔芙,这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的飞蛾,开始用苦涩的记忆和跳跃的文字编织起了自缚之茧。
自缚之苦
“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
幼年时曾遭到两位异母兄弟性侵犯的经历,严重损害了伍尔芙的身心,而姐姐斯妲拉怀着身孕死去的场景更使她将性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终其一生,伍尔芙都未能消除对性爱和婚姻的恐惧。
母亲去世之后,成为鳏夫的父亲并没有给予伍尔芙太多的温情,反而经常用粗暴的言辞伤害自己的女儿。受尽苦楚的伍尔芙于是和同病相怜的姐姐瓦内萨的感情逐渐亲密。1904年,父亲去世后,姐妹二人租住到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随后一大批文化贵族聚集到她们身边,其中包括小说家福斯特、美学家罗杰•弗莱、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画家邓肯•格朗特,等等。而伍尔芙理所当然地成为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Group)这个20世纪最自命不凡的文化沙龙的核心人物。
然而,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后来发生了一件伍尔芙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她当时唯一的精神依靠――姐姐瓦内萨最终接受了克莱夫•贝尔的求婚,即将建立自己的家庭――感觉遭到抛弃的伍尔芙愤怒地离去。
在弗吉尼亚R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飞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