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方民间唢呐吹奏的异同点
摘要: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用途广泛、技巧丰富和表现力强的民族吹管乐器之一,由于我国幅员宽广,人口众多,这门乐器受各地的生活环境、人类生产活动、语言文字、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别,本文从持法、哨片材质等方面论述了南北两大派的异同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兼容并蓄来提高唢呐的演奏技能。
关键词:南北方民间唢呐;持法;哨片;异同
唢呐,不仅是我国流行区域最广泛的乐器之一,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双簧吹管乐器,据有关专家考证,公元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就已经有了唢呐,原名叫“苏尔奈伊”,维族至今仍用这一称谓,据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许多历史资料与书籍的记载都是说唢呐源于波斯古国、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才传到我国的中原地区。多少年来,唢呐一直被认为是外来乐器,但据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民族的有关专家考证,他们那里公元六世纪才有唢呐。由此看来,我们国家的唢呐比波斯古国早了三个世纪,唢呐应该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乐器,这段历史应该重写。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
“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而今,唢呐不仅在各种戏剧、歌舞中领奏、伴奏,而且还是一门非常出色的独奏乐器。还常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是在我国民间的大型庆典、节日、红白喜事等场合应用相当频繁。由于唢呐的情感丰富、表现力强,适用面广。所以在我国民间的各项社会活动中深受欢迎。
由于这门乐器受地域、环境、人文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大致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别。建国以后,有关唢呐的教学与教学方法、演奏风格、流派、技巧等方面的论文与书籍发表了很多,这对唢呐的教学与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些文章中有关民间唢呐流派的文章虽有涉及,但还不深入,笔者在多年的吹奏乐器教学中发现,在唢呐的南北两大流派中,还有几个非常细节,又不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唢呐的教学与演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现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持法的不同点
(一)南派持法的特点
我国南方的民间唢呐的持法不太讲究,比较随意(随个人喜好可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也可以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绝大部分采用上五下三的持法(若左手在上,左手的五个手指全按孔,第五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四、五、六与第八孔,大指按第七孔;右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
“1、2、3”孔;若右手在上,右手的五个手指全按孔,第五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四、五、六与第八孔,大指按第七孔;左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1、2、3”孔)。这是目前南方的
我国南北方民间唢呐吹奏的异同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