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
市南区疾控中心
青岛基隆路小学
手足口病概况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 型,B组的2、5、13 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
柯萨奇病毒Al6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
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5%来苏都不能将其杀灭。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或56℃30分钟都能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3岁左右的婴幼儿。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5~9月份。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疫情分析(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