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完整word版)北林绿地系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完整word版)北林绿地系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是由【我是开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完整word版)北林绿地系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力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即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功能
居住、工作、交通、游憩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即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又可称为城镇化。
绿地的概念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有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I指标:绿化覆盖而积、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指标:
市绿地用地指标有: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4)人均公园面积。
城市绿地指标作用(108)
可以反映城市绿地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依据
可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为推算城市公园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可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城规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靠的数据,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广义: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L《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与广场用地共同构成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绿地包括公园、防护绿地2个中类。
城乡用地
指市(县、镇)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
水域、农林用地、其他非建设用地
第一个城市公园
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引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恶化。183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开始准许动用税收建设城市公园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125英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的正式诞生。
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
1858年在曼哈顿岛建立美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一一纽约中央公园。(由奥姆斯特德主持,是公园运动的开端)
英国“绿带政策”
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绕伦敦形成宽5英里的绿带。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与城镇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
奥姆斯特德规划设计波斯顿公园体系(翡翠项链)
树立起城市绿化系统的观念与理念,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布局的局限。该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讲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公园体系基本想法:城市区域中,公园间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其发挥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独散在的公园。
生态防护功能
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绿地功能
生态防护功能、游憩娱乐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环境美化功能、避灾救灾功能
城市园林绿地可分为:
公园绿地,②生产绿地,③防护绿地,④附属绿地,⑤其他绿地
G1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
I(1)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a)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为全市居民服务,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
内容:休憩游乐,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
布局:均衡,居民使用时可以方便的到达
b) 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一个行政区内的居民服务,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和设施。
内容:休憩游乐、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
布局:均衡,居民使用时可方便到达。
o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a) 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b) 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科学公园,体育公园,文化与历史公园。
(1) 儿童公园:单独设置,供少年儿童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的设施的绿地。用地一般在5公顷左右,常与少年宫结合。
(2) 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
(3) 植物园: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
(4) 体育公园: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供市民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竞技和健身,及良好的休憩环境的特殊公园,面积15~75公顷。
带状公园: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对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带状公园宽度一般不小于8米。
街旁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在历史保护去,旧城改建去,街旁绿地面积要求不小于1000平方米,绿化占地比例不小于65%。
广场绿地属街旁绿地的一种特殊形式。
G2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作为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要求土壤及灌溉条件好,利于培育及节约投资。占地面积大,受土地市场的影响,现易被置换到郊区。
城市生产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满足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80%以上。
G3防护绿地:
主要特征:对自然灾害或城市公害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不宜兼做公园使用。
功能:
(1) 防护固沙,降低枫树,减少强风对城市的侵袭;
(2) 降低大气中CO2,SO2等有害有毒气体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
(3) 降低噪音,净化水体,净化土壤,杀灭细菌,保护农田用地;
(4) 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景观建设。
G4附属绿地:
①居住区绿地(G41):属于居住用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居住用地中,除去居住建筑用地,居住区内道路广场用地,中小学幼托建筑用地,商业服务公共建筑用地外,就是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内公建庭院,居住区道路绿化用地等。
公共设施绿地(G42):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工业绿地(G43):工业用地内的绿地。
仓储绿地(G44):仓储用地内的绿地。
对外交通绿地(G45):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要重点考虑多种流线的分割与疏导,停车遮阴,人流集散等候和机场驱鸟等特殊要求。
道路绿地(G46):道路红线内的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市政设施绿地(G47):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有点通讯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等用地内部的绿地。
特殊绿地(G48):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范围内的绿地。
G5其他绿地:
指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及恢复绿地等。
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GardenCity)
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城市园林评价标准
在《城市用地分类域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时,,。
其他相关指标规定: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成区面积的2%,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改造旧居住区的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绿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按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规定,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改为他用。
城市五线
城市红线: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海绵城市+生态修复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任务+特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景观、游憩、文化和防灾避险五大功能的活动。
这是一种针对城市所有绿地和各个层次的完全的系统规划。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若城市用地尚处于尚未完全确定的状态中,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可以通过系统的调查、理性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项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绿地规划内容提出一定的整体建议。
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同期参与总体规划修编,并作为修编的基础性工作为总体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这个过程通常叫做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不同用地的数量控制、功能安排、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城市绿地综合功能的发挥。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挥积极的反作用,通过对城市自然资源的分析和判断,构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为土地利用分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及时准确的反映和体现相关管理部门的发展规划,如林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与水保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使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内容很好的与其衔接和吻合,实现快速发展。
成“摊大饼”的状况。
楔形绿地布局模式
是指利用郊外林地、农田、河流等自然因素形成绿色空间,由宽渐窄地嵌入到城市,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带状绿地布局模式
是指利用河湖水系、道路、旧城墙、高压走廊等线性因素,形成纵横交错的条带状绿色空间,穿插于城市内部,与其他绿色空间共同构成城市绿网。
网状绿地布局
是指将山体、水体、森林、农田等自然元素,通过道路、河流、铁路、组团建设的“绿廊”,与城市中的其他公园绿地进行联系形成整体,构筑一个自然、多样、高效,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体现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网络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规划前期调研工作
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及规划指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各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植物规划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规划
分期建设规划
实施措施与绿线管理规划
树种规划原则
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多种综合功能要求。
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也积极选用经过考验的外来物种和有把握的新优树种。
重点树种以乔木为主,一般树种要丰富多彩,做到乔木、灌木、藤木及地被植物相结合。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长寿树为主。
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
防灾避险规划
原则:均布性、安全可达、平灾结合
类型:紧急避难绿地、固定避难绿地、中心避难绿地

通常情况下,系统布局有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
带状,指状等8中基本模式。(104-107)
点状绿地布局模式
是指绿地以大小不等的地块形式均匀分布城市之中,这种以点状或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模式多出现在城市形成发展的早期阶段。
环状绿地布局模式
是指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的不同,利用城市周边的农田、山体、林地以及一些生态敏感保护区在城市外围形成1条或多条环状绿带,其主要功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展,或避免城市连续扩张而形
城市绿地规划
编制阶段:
现场调查-制定目标-规划方案-交流汇报-专家评审-成果提交
编制成果:
规划文本-规划图则-规划说明书-规划附件
城市公园绿地游人容量计算
C=A/Am
C——公园游人容量(人)
A 公园总面积(平方米)
Am——公园游人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人)
*在我国城市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以60m2为宜
*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面积不得低于15m2
*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标准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小区(含组团绿地)1平方方米每人,居住区(含小区绿地和组团绿地);其他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5%。
道路绿地的组成(261)
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带、广场、停车场绿地
道路绿地断面形式(263)
规划布局的技术方法
(一) 提取城市的意象结构林奇(KevinLynch),1959年在《ImageoftheCity》中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泽西城的心理实验基础上,提出道、界、区、节、标五大结构要素(Path-Edge-District-Node-Landmark)。
(二) 确定与意象有关的绿地结构
市民活动的高频率城市空间结构、旅游者在该城市的活动空间结构的调查是必要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研究该城市的意象结构;分析综合意象结构、市民活动空间结构、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绿地系统结构、自然地脉结构五大方面的对应变换关系,经叠合、删除、增添,再经绿化建设可行性分析,得出城市绿地的风貌布局结构;最后,评价确定该结构上需要绿化的地域范围、性质和种植强度。
(三) 梳理边缘地带的绿脉地脉
所谓地脉指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背景。边缘地带指城市与其他地理景观斑块连壤的地带,如断崖、山脚、海岸、水滨、林缘等等。边缘地带由于景观性质突变、风景审美价值剧增。连贯的绿地使这些边缘地带贯通成绿脉,能使游客产生优美、舒畅、净化视野、特色鲜明、印象深刻的欢悦感,故能受到人们的特别注目和喜爱。例如,芝加哥密执安湖畔,林肯公园、大公园、杰克公园,以带状绿地连接起来,并拥有运动场、植物园、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从而形成规模罕见、印象强烈、美观适用的滨水绿地佳例。如果杭州没有湖滨,上海没有外滩,合肥没有环城公园,则杭州失去天堂,上海无谓上海,合肥也难成园林城市,足见滨水绿带的作用。
(四) 提高主要通道的绿视率
市民主要的活动区域之间、城市与郊外风景区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影响城市风貌的又一要素。林荫道、带状绿地(或攀缘绿化)是城市景观的公约数。它导致城市街道有规则地后退、开合,并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自然框架。绿化成为支配或影响建筑师想象力的自然规则体系,
(五) 保障重点区域的绿化覆盖率
所谓区域,系指城市内较大的、具有共同性质和用途的、匀质的景观斑块。
(六)“点睛”城市的标志性节点
节点是指城市活动的聚合点。尽管它在地理景观斑块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一小点,但由于其历史、文化、交通区位或商业集聚等原因,成为市民和旅游者的高频介入空间。这些节点人流密集、交通密集,故噪声、空气含菌量、热辐射、温湿度、碳氧比例等指标通常是城市中超标最严重的地区之综上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可以通过与城市意象结构的协调与整合,在十分有限的城市绿地规划配额条件下,高效地利用绿地对城市意象的支撑、调整和提升作用,塑造出高品位的城市风貌。
霍华德“田园城市”(1898年)
(1) 1898年著述《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优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2) “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3) 田园城市的构思:城市人口控制在3万人,城市被农田包围(农田面积比城市大5倍),田园城市直径不应超过两公里,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外围绿化带和农田。城市中心是有公共建筑环保的中央花园,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
(4) 实践: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1919年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完整word版)北林绿地系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我是开始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3-03-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