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脚下
摘要: 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作者结合阅读经验和教学积累,提出几种剖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情”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
“情”在脚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