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骑着骏马的城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北依茫茫的大青山,南邻滔滔的黄河水,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部富饶肥美的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地处中温带内陆地区,西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夏季较短,冷热变化较大,有人曾将呼和浩特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省区作比较说“这里没有东北地区的奇寒,也没有戈壁的干燥和江南盛夏的酷暑,这里只有东北的初春和江南的深秋”。
这个美丽的城市,是我的家乡。
城市的气质
印象中的呼市,是春秋飞舞的黄沙,是冬天厚厚的积雪,夏天,则短的可怜,“十?一”之后便来了暖气,人们也纷纷换上了秋装。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午休时间出奇地长,上中学的时候中午12点下课,而下午的上课时间则是2点45分,将近三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这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下午上班时间是3点,偏偏这里的冬天天又黑的很早,好像刚上班不一会儿,就又要下班了。
呼和浩特虽然仅有400多年的建城史,但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她真实地记录了中原汉民族同北方各少数民族频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交往的史实。
这是一座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居住着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36个民族,198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走在呼市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在交谈。街边的饭馆更是大杂烩:清真的烧卖店、山西刀削面、蒙古手扒肉、朝鲜冷面,很多人都习惯于早上喝奶茶吃羊肉……中午来碗刀削面,晚上去吃上2两烧卖。
但呼和浩特的整体气质还是属于蒙古族的,属于这个千百年来驰骋于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的骁勇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出那种蒙古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这里内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有进行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骑,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展演等。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这里的文化有中原的细腻和丰厚,有草原的粗犷和朴实;这里的人民性格中有汉族的坚忍,有蒙古族的豁达,更有回族的执着……她在4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自己独有的节奏前进。也许她没有上海的时髦,北京的大气,广州的活力,但是她的蓝天,她的草原,她的色彩斑斓,正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她,进而爱上她。
城市的骨骼
呼和浩特的市内行政虽然划分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但是在呼市人眼里,整个城区实际上是三个:新城区、旧城区和郊区,其中回民区与玉泉区因其老旧房屋多、文物古迹多,而被统称为旧城区。这里有著名的大召寺、小召寺、玉泉井、石头巷牌坊、清真北寺、望月楼等。回民区集中了较为完整的伊斯兰文化,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居民大多居住在这里。玉泉区则有着呼和浩特市最古老的记忆,包括这里的有些普通民居也被列为呼和浩特市级文物。说起玉泉区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清朝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时“御马刨泉”,人们逐“御泉”而居,后来形成了“玉泉井”明清一条街,这里记录了当年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商业繁华。新城区的主要建筑都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新建的,所以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造,而旧城区因其历史悠久,很多文物、寺庙
呼和浩特,骑着骏马的城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