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与教育在德育中的实施.doc浅谈爱与教育在德育中的实施
【摘要】爱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具有道德指向性和情感驱动性。实施爱的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自觉地向每个学生倾注爱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转换角色,与他们平等交往,用智慧启迪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影响到学生,才能使他们成为爱的传递者。本文简单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中爱的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涵,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和谐德育的构建中,施行爱的教育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爱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40-01
一、和谐德育中爱的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和谐德育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将和谐德育与爱的教育相结合,爱的教育具有激发智慧性、交互承认性和持续发展性的特征。“爱的教育之所以能激发智慧,是因为能以美生智、以情生智、以爱生爱,乃至以爱生智。爱的教育是主体间的灵与肉的智慧交流活动,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既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又是重要的手段。此外,爱又是教育主体间的主要承认模式,因此,爱的教育具有交互承认性的特征。持续发展性是爱的教育的第三个基本特征,这是因为爱的教育是一种爱的传承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保证了教育、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
在当前的校园里,构建和谐德育已成为当前校园建设的主命题,在这种背景下,爱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教学的道德教化工具,而是一种自觉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平台。笔者认为爱的教育有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是师爱,要关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和更成熟的心理,要尊重学生。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爱。尤其要把爱更多地关注于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信心,用爱去感召他们;其次是培养友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最后是自爱。自爱包括自尊、自强、自律、自护四个方面的内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即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自律即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自护即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惜。自爱是被爱的基础,是进一步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社会、爱祖国?教会学生自爱,首先让学生珍爱生命与健康,还要帮助他们努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改进方法、培养毅力等,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教师、爱学校的人,更懂得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二、和谐德育中施行爱的教育的思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和谐校园成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在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的相互感染层面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和谐德育的构建中,施行爱的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广泛价值,同时社会的发展及校园管理的改革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地施行爱的教育
浅谈爱与教育在德育中的实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