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继“大风”
——帝王诗词剪影
帝王作诗,上古的且不说,从汉高祖起,历朝为数不少,差不多代有其人。这些人自称“上天之子”,既是江山主人,又是风骚领袖,影响着一代诗风文风。其中少数人,如曹操父子,南唐后主等,其创作成就斐然,在文学史上堪称大家。历代好文之主,可分“开天子”及“亡国之君”三类。
力拔山兮气盖世
——开国雄主诗
在第一章中,我们叙述过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回沛作歌的事。他的歌词很简单,就只三句。刘邦没有多少文化,但这首《大风歌》的确很有气魄,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胸襟,可谓千古绝唱。所以后代称颂帝王诗歌,多以“大风”为喻,如“歌词继《大风》”(唐宋之问句)、“仰咏《大风》诗”(唐赵彦昭句),等等。无独有偶,西楚霸王项羽,也算是秦末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与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夜里,他听见四面都是楚歌声,大为吃惊,以为汉军已占领了楚地,预感到败亡就在眼前,于是悲歌一曲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的歌是唱给美人虞姬的,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头句回首他值得骄傲的往事,第二句是写眼前的穷窘和失利。骓,是他常骑的一匹骏马。接着抒发他面对美姬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我们不以成败论歌诗,应该说这首歌也非常有个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句,一个曾不可一世的军事统帅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刘、项都是楚人,所以他们的歌都是“楚歌”,句中有语气词“兮”,就是明显的特点。相传虞姬当时曾和歌一首,则用的是五言: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历史上开国帝王中最富风雅文采的,要数曹操父子。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事实上的皇帝,只是当时三国鼎立,未能统一中国,但他开创了魏的基业,待曹丕受禅后,即追尊为魏武帝。他的儿子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的同胞弟弟曹植,曾封陈王。曹氏父子及他们属下的一批诗人(“建安七子”),诗歌文情并茂,慷慨激昂,悲凉苍劲,形成独特的风格,后世称作“建安风骨”。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曾与众诸侯讨董卓。后军阀混战,连年战争,蒙受深重苦难的是士兵和广大百姓。曹操对此感慨万端,在所作《蒿里行》中写道: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幅悲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曹操最著名的诗,是他征乌桓时所写的《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有“东临碣石有遗篇”句,所谓“遗篇”,就是指这首诗。大海雄伟的气魄,正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曹操终身征战,犹如“老骥”,然而“壮心不已”,奋斗不止,表现出非凡的气魄。曹操在战争之余“横槊赋诗”,颇有文武双全的英雄气概。
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诗人。曹丕的诗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多写爱情和离别之类题材,代表作为《燕歌行》,开七言歌行之先;他的《典论·论文》,总结了建安作家们的长短,又为文章进行分体,在文学理论方面很有建树。曹丕曾与他的弟弟曹植争夺过继承权,也就是太子的位置,曹丕取得了胜利,因此两弟兄的关系很紧张,曹丕千方百计想杀掉他这位同胞弟弟。据说曹丕做皇帝后,曾命令曹植在七步内作诗一首,要是作不出来,就要杀头(行大法),曹植应声吟道: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与“燃”相通。萁,是豆的茎杆。诗中以做豆腐时用豆杆烧汁,比喻兄弟“相煎”,十分贴切。据说曹丕听诗后很觉惭愧。因曹植七步成诗,所以当时盛传一时,人们称曹植为“绣虎”,是说他文采锦绣雄于一世,有如老虎。南朝宋的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共有才一石,曹植独得八斗,他自己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可见对他的崇敬。因此,后人常以“八斗才”称曹植,若恭维别人有才学,便说“才高八斗”。从总体来说,曹植的文学成就高于他的哥哥。曹植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有《洛神赋》,传说也与曹丕这位开国皇帝有关。据说曹植曾求甄逸的女儿为妻,没
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