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是由【lu2yuw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蒜叶枯病
大蒜叶枯病图片
 【病害名称】: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间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病叶枯死、植株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枯死。染病花梗易自病部折断,后期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危害严重时不能正常抽薹。
【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herbarum(.)Rabenk侵染所致。在春播大蒜栽培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该菌为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梅雨季节。大蒜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季节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①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及时清除被害叶和花梗。
大蒜紫斑病
大蒜紫斑病图片
 
基本概况
。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止痢、止咳、健胃、杀菌、驱虫之功效。南、北各省均有栽植。
基本症状
大田生长期为害叶和薹,贮藏期为害鳞茎。南方苗高10—15cm开始发病,生育后期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病。田间发病多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染病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
病因原理
Alternariaporri(E11iot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
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葱蒜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l一4天。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发病适温25—27℃,低于12℃不发病。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寄主抗病力。(2)实行2年以上轮作。(3)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鳞茎可用40—45℃。(4)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喷洒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mg/kg也有效。(5)适时收获,低温贮藏,防止病害在贮藏期继续蔓延。收后适当晾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相对湿度65%以下。
刺足根螨
刺足根螨(Bulbmite),学名Rhizoglyphusechinopus(FumouzeetRobin)蜱螨目,粉螨科。5~8月份是危害盛期,为葱田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害虫。
为害韭黄、韭菜、葱类、百合、芋、甜菜、马铃薯、唐菖蒲、半夏、贝母等。
   为害特点受害的地下茎或球茎呈黑褐色而腐败,受害处随根螨的增殖不断向四周及内部组织深处蔓延,致地上部叶片细小,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枯死。大葱受害的先是幼苗叶部枯萎,出现脱色症状,严重的葱白组织受损,无光泽,折断。百合等鳞茎受害,产生褐色小斑,地上部黄枯。有些蔬菜或花卉的球茎受害,发芽后叶片带有紫色,逐渐干枯。应注意与病害区别。
   形态特征成虫宽卵圆形,~,乳白色,有光泽,鄂体部、足浅红褐色,幼虫3对足,若虫和成虫4对。卵白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以成螨和若螨为害韭菜、葱蒜假茎,使其腐烂。在高湿条件下,~℃完成1代需17~27天,20~℃只需9~13天,雌螨交配后1~3天即产卵,每雌平均产195粒,最多达500粒。第1、第3若螨期间条件不利时,出现体形变小的活动化播体。日本年生10多代。
刺足根螨喜在沙壤中为害。有时一株葱上可达数百头。一条根上有10多头,能在土中移动。酸性土受害重。
   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1、整地时注意深耕,合理施肥,对酸性土壤要施入消石灰80~100kg调至中性。
2、合理轮作,避免根螨寄主作物连作,与瓜类、豆类轮作。
3、块根类作物要在阳光下曝晒,可减轻为害。]
4、插秧期防治选购或选用无虫秧苗插种,严格淘汰带虫秧苗。插种前用2%扫螨净乳油或50%尼索朗乳油2000~3000倍液浸根5~10min,杀螨效果可达90%以上。
5、成株期化学防治可用48%乐斯本乳油、20%螨克乳油、%虫螨克乳油、20%扫螨净乳油1000~1500倍液喷注于大葱基部,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蒜白腐病
症状蒜白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属半知菌类真菌。在寄主上长有大量白色菌丝,菌核生在病组织内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内部浅红白色,外部黑色;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20C,低于5℃,尚可生长,高于30℃则不生长,10~20℃易形成菌核: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和韭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该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生产上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1)在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3)~1%的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给蒜种包粉衣后再播种。(4)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5)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淋根茎。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其中以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好。此外,也可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蒜和蒜薹灰霉病
症状蒜灰霉病棚室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蒜苗叶两面生有褪绿小白点,扩展后成为沿脉扩展的长形或梭形斑,~3毫米,一般从叶尖向下扩展,致多数叶片一半枯黄,湿度大时,密生较厚的灰色绒霉层,致叶片变褐或呈水渍状腐烂。蒜苔灰霉病是许多大、中城市蔬菜冷库的毁灭性病害,蒜苔入库后3~4个月即见发病。蒜苔腐烂并长出灰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BotrytissquamosaWalker称葱鳞葡萄孢和BotrytisacladaFresen=,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两种病菌同属不同种。,有隔,分生孢子梗在寄主叶内伸出,直立,单生、丛生或散生,有的弯曲,孢梗下部多呈褐色,上部淡褐色,具隔膜1~10个,基部表面具疣点状物,孢梗分隔处常有无色瘤状突起,似分枝初始;孢梗长330~1150×11~20微米;分生孢子成熟后即脱落,梗顶生环折状皱缩纹,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卵形至椭圆形或长圆形、~×~。镜检时发现该菌成熟和未成熟孢子大小差异较大。,分枝末端膨大;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6~16×4~8微米,孢子成熟脱落后,产孢短枝萎缩,在主轴上留有痕迹,主轴又生短分枝继续产孢。小分生孢子直径
3微米。菌核生在病组织内或表面,直径1—5毫米。两菌生理特性基本相似。菌丝生长适温17~22℃,生长温限0~32℃,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2—22℃。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pH4~5,光线能刺激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喜欢在高湿条件下或水滴中萌发。温度升高产出菌核,27℃产生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断加重。病菌除为害蒜和蒜薹外,还可为害大葱、洋葱。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蒜灰霉病在田间主要靠病原菌的无性繁殖体,即病叶上的灰霉传播蔓延。每次收蒜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致新生叶染病。
蒜苔灰霉病主要在蒜苔收获后,靠潜伏在植株上的菌丝体、菌核,在贮藏低温条件下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从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贮藏窖或贮藏库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蔓延。(3)适时通风降湿,是防治该病的关键。通风量要据蒜长势确定,外温低,通风要小或延迟,严防扫地风。(4)培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5)露地蒜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多菌灵硫磺胶悬剂800~1000倍液、50%灭病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6)棚室栽培蒜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在发病始期开始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667平方米250克熏1夜,隔7~8天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667平方米1kg,隔9天1次,视病情注意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交替使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7)防治蒜苔灰霉病贮藏温度控制在0~12℃,湿度80%以下。及时通风排湿。必要时喷洒45%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或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为减少窖内湿度,最好选用
45%特克多烟雾剂,具体方法参见蒜灰霉病。(8)用保鲜灵烟剂熏烟。在蒜薹入库上架预冷时,在冷库通道中,将烟剂均匀布点,以2000立方米的冷库为例,布10~15个点,~1kg,将其垒成塔形,然后点燃最上面的一块,让其自行冒烟(点燃时此烟剂不冒明火安全可靠),点毕、将冷库关闭4~5小时后,开启风机。同时根据贮藏要求,将蒜薹分别放入硅窗袋中,按常规进行贮藏、管理。若是处理大帐,也只需将烟剂放在大帐里(远离塑料帐),点燃后,轻轻拍打塑料帐,使烟雾均匀分布于空间,其余均按常规操作。
蒜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中部或叶尖上生苍白色至浅黄色水浸状斑,边缘浅绿色,病斑扩展快,不久半个或整个叶片萎垂,湿度大时病斑腐烂,其上产生稀疏灰白色霉,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花茎染病亦呈水渍状腐烂,致全株枯死。
病原PhytophthoraporriFoister称葱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倒洋梨形,大小31~82×23~52微米,偶具乳头状突起,产生游动孢子;藏卵器穿雄生或雄器侧位;卵孢子球形,大小22~39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
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该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短时间内可致全田毁灭。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32℃,相对湿度高于95%并有水滴存在条件下易发病,露地蒜在多雨季节或棚室蒜放风不及时或浇水过量,形成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硬尾、紫皮蒜、宁蒜1号、苏联蒜、苍山蒜等抗性强的品种。(2)露地栽培蒜要注意排涝,防止湿气滞留。(3)采用小垅或高畦栽培。(4)发病地2~
3年内不要种植,葱蒜类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少施氮肥,增强抗病能力。(6)发病初期喷洒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大蒜黄叶和干尖
症状大蒜苗期发生黄叶、叶片黄化;成株发生干尖。
病因一是根部受地蛆为害,二是重茬,三是“退母”也是烂母所致。烂母是正常的。烂母表明原种蒜里贮存的养分己用光,花薹和蒜瓣已开始分化。
防治方法(1)种植大蒜的地要轮作。(2)提倡施用酵菌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为防止“退母”黄尖,应在“退母”前,即播种后30~40天,开始追肥灌水,不仅对促进花薹和蒜瓣分化有一定作用,还可避免或减轻黄叶和干尖的发生。(4)及时防治地蛆为害。(5)提倡喷洒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爱多收液剂6000倍液、富尔655液肥,每667平方米用量为80克对水30公斤。也可喷洒黄叶速绿一植物病毒复合营养液600倍液。
蒜叶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叶片染病分二种类型一是尖枯型。主要发生在初侵染阶段,叶尖呈深褐色,并在其上形成许多深紫褐色斜状平行的斑纹。严重的病斑扩展到全叶的1/3~4/5或全叶干枯死亡;二是叶斑型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短条状小型的浸蚀斑,略凹陷,后病斑迅速扩大,变为梭形至长椭圆形,组织坏死,凹陷,多为紫褐色,中央色软深;也有的呈乳白色。大流行时经10~15天全田枯死。
病原Stemphyliumvesicarium(Wallr.)Simons称黄花菜匍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1至数根呈簇状由表皮伸出,短,两极膨大,褐色,顶部略浅,~10微米,具隔膜1~3个;个别有1次分枝,~×5~8微米。分生孢子长矩形至长卵形,单生,浅黄褐色至深褐色,砖壁状,具3~5个横隔膜,其中3个主横隔膜占全孢量的53~61%,主横隔膜缢缩明显,表生小疣,紫斑上孢子大小25~×15~。该菌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引起紫斑病,侵染黄花菜引致叶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无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蒜,一般6月下旬始发,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蒜孕苔和抽苔期雨量和降雨次数。7月中旬至下旬有连续12毫米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日均温24~28℃,该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1)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实行轮作、秋灌、深翻;(3)播种前销毁蒜瓣残体。(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蒜干腐病
症状蒜干腐病是土传病害,植株染病后叶尖发黄干枯或叶面出现浅黄色条斑,有时扩展到鳞茎上,鳞茎基部呈水渍状暗褐色,有的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拔出病株,根部呈褐色腐烂,病株抽薹慢,影响蒜薹上市,贮藏期染病从根部至蒜瓣发黄,软化后干缩。
(Hanz.)SnyderetHansen称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褐色或紫色,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出棉絮状气生菌丝,产生桃红色或紫红色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大型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易形成,镰刀形或纺锤形,多具隔膜3个,大小33~36×~4微米,5个隔膜的44×;小型分生孢子生在气生菌丝中,单胞无色,卵形或长椭圆形,数量多。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球状厚垣孢子串生,病菌生长温限4~35℃,发育适温25~28℃。与典型种区别在于只侵染洋葱,不与马铃薯上的菌系交互侵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蛆、线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土壤过湿及洋葱生长后期遇高韫多雨易发病,地蛆为害严重或大水漫灌、田间积水或低洼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1)洋葱地与禾本科、豆科作物进行3~4年轮作。(2)选用无病的蒜瓣做种。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烧根、沤根或起蛆。(4)发现种蝇。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最好根据种蝇预测预报,把其杀灭在产卵前。(5)蒜种宜贮存在0~5℃条件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蒜黑粉病
症状在叶、叶鞘和鳞茎上出现灰色条纹,条纹内病组织上充满黑色厚垣孢子,受害叶片扭曲下弯,病苗或病株枯死。该菌主要侵染植株基部由叶鞘保护的未成熟的幼嫩组织、幼叶及鳞片等。寄生在葱叶、叶鞘、茎等各部位的冬孢子堆,深褐色至黑色粉状孢子团,由1至数个孢子紧密结合形成。孢子团球形或近球形,暗红褐色,直径16~27微米,内含厚垣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128 KB
  • 时间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