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摘要建设制造强国,核心是质量,关键是人才。中国制造要从“代工+低价”的模式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换,亟需重塑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发挥教育系统传承创新工匠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制造业界与教育界深度合作;完善中国工匠文化创新传承和工匠文化育人制度保障;健全社会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工匠文化教育机制;将工匠文化传承创新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制造强国;产品质量;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产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11-04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开启了未来30年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
建设制造强国,核心是质量,关键是人才。纵观当今世界强国发展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夯实质量、发展自主品牌都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强化各国国际地位、巩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与共同选择。研究发现,提升质量发展品牌的诸多技术要素呈现高技能劳动偏向,因此当前我国作为追赶型经济体实现制造业腾飞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的规模、质量、结构与水平,必须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一、我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1]。2013年,%,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显著提升,[3]。
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及其相关行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渐改善、质量有所提高,为制造业质量提升和自主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在人才培养规模方面,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2000-2010年间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增幅40%,高于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幅;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我国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12%上升为2010年的17%;制造业人力资本总量增长了50%[5]。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中高职院校积极兴办制造类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制造业在校生人数占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毕业生就业率日益提高。此外,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根据地区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制造类新专业,毕业生流入制造业的人数显著增加;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研发――转化――生产――管理全链条”的、低、中、高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06-2013年,%%,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占比由21%%,%%。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年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列入重点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明确提出在制造业领域加快培养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现代化保持同步[6]。制造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不断增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有效提升。质量技术专业人才、品牌培育管理人才逐渐受到重视,学校开设的质量类、品牌类专业与课程日益增加。
二、我国制造业以及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也在遭遇转型升级阵痛,仍不是制造强国。
根据制造强国特征,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构建了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经过专家打分测算,提出了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相对强弱的综合指数,并根据2012年各国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划分为三个国家方阵。从图1可以看出,在制造业领域,美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
[7]。
另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化分工中,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c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