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医学资料库》1.doc《珍藏医学资料库》
偏方
,,冰片、白矾、。先将麝香、马钱子、铜绿、白矾分别研成极细面,再混合,然后加入冰片粉末,拌匀,装瓶备用。
用时取少量药面,撒于痔疮疮面即可,每天撤药一次。每次撒药前,最好以生理盐水清洗局部。一般用药2-4次,可见效或愈。注:本方只供外用,切忌内服
温肾化瘀方治糖尿病
特色医术:温肾化瘀方治糖尿病(中老年糖尿病)、阴阳两虚、瘀血内阻型。处方:鹿角霜30~50克,生熟地各20克,甘杞子15克,鳖甲15克(生煎),生黄芪30克,炒苍术10克,紫丹参30克,大川芎10克,桃仁1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每疗程不少于1个月。
防风通圣丸
【组成】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白术、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
【功用】解表通里,疏风清热。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头昏、目赤肿痛、口渴咽痛、胸膈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瘟病初起、风疹湿疮、肠风、痔瘘等症。现代用于湿疹、等麻疹、座疮、神经性皮炎、多发性皮疹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剂量】 50粒重38,6g/袋,口服,6g/次,2次/日。
解表药
药物基本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复方的药理研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通里攻下和清热解毒等治则,结合复方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珍藏医学资料库》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