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
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发展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1. 政府信息化的背景 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政府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的竟争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2. 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动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3. 电子政务定义的内涵
(1)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支持;
(2)电子政务系统除了涉及到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一些政务组织的管理事务;
(3)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结构的重新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
1. 传统政府
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是高度集权的、层级制的、垂直的金字塔结构。
自上而下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组织内部是相对封闭的、不自主的、互动性不强,信息交流结构会导致失真。
现象: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
盖一栋大楼需要盖数百个公章;
开设一个企业要等上半年、一年的时间。
造成的恶果:
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矛盾加深;
为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留下了空间。
2.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作为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政府的组织界限,在互联网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跨时空。 电子政务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的,流程式的虚拟政府,是一种扁平的网络化结构。 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务转变: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上形成强势信息流,建立一个虚实结合、安全可靠、容量大、功能强、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管理系统,让公众即时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规程。政府通过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与心声,不断地调整政府的行为,促进政府行政的公开化、民主化、效率化。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在社会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责。电子政务的特质就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促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
政府的业务活动: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与居民的互动。
提高政府的决策品质
传统的决策:依靠个人的素养和经验进行过程简单、信息量很小的经验决策。
现代科学决策: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
决策科学化:决策过程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
增强政府的反应能力政府能力: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程度。具体地说,政府能力是指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部门和政府行政机构,并使它们拥有制定政策和在社会中执行政策,特别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维护其自身合法性的能力。 政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来自基层、民众的信息反馈速度的快慢。 在传统组织结构下:信息结构是纵向层式的,信息的搜集、处理、储存、传递是树形的,顶点只有一个,越到基层发散叉越多,信息的收集过程漫长,对信息的反馈慢。在电子政务下:网络技术使职能结构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开放性的、多层次的、交互式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分散式的,形成多个信息中心,信息的传递渠道纵横交错,便于各个职能机构更好地利用外部信息资源,信息的反馈速度很快。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保真率。网络拓展了决策信息源,改变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要求。互联网的运用,使政府可以向公众公开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 设置网站和主页,公开政府部门的名称、职能、组织结构和办事章程等信息,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同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 涉及的敏感信息:招生、招工、提干、进出口配额、办理证照、税费收缴和减免、收费管理和使用、职称评定、用地审批、征地补偿、
风光不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