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狂怒》《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对比.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狂怒》《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对比
[摘要]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外都对这段惨痛的民族记忆进行了电影化的呈现。《狂怒》和《百团大战》是中外两部较新的二战题材电影,通过二者的对比不难发现,场面和形式并不是我们同美国电影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在讲故事的能力上,抑或是叙事策略上。文章从主题叙事、情节叙事和人物叙事三个方面,分析两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希望对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叙事策略;对比;叙事冲突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团大战》作为庆祝抗战胜利的献礼影片,为观众重现了抗战时期经典战役的一幕。2014年,美国电影《狂怒》以新兵诺曼的视角表现出了对战争新的思考。两部电影作为中外较新的二战题材电影,上映之后票房都取得不错的反响。笔者将从主题、情节、人物这三个角度对《狂怒》和《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叙事的对比
(一)叙事角度――微观与宏观
《狂怒》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战争类型片,影片采用微观的叙事角度,讲述了诺曼在战争中所遇到的以唐为领导的“狂怒”小分队、萌生情愫的艾玛和最后放他一马的纳粹小兵等之间的故事,以新兵诺曼的视角感悟战争,以亲身的体验认识战争,从一个普通人向英雄形象的身份转换去叙事,从害怕、恐惧的心态转向正视、狂怒的战争情绪,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个人作战能力的增强,更多的是凸显了亲历这场战争时,个人所焕发出的人性意识的觉醒和对战争的思考。
对比国产主旋律影片《百团大战》,则是采用宏观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八路军所发起的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战斗结果和整场战役的意义。虽然是以姚尚武参加百团大战为主线,但是叙事视角还是以敌我双方的战略博弈为侧重点。这种“侧重‘司令部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由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所决定的,决策之下是一连串的谋划与排布,而谋划与运筹之下是一场场具体的大小战役战斗、一个个具体的战争的画面图景”[1],以此来凸显在战争情况下,由意识形态主导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节。
(二)主题展开方式――人性与集体
电影《狂怒》是以人为主题和叙事元素的,大篇幅地强调一个个普通的士兵面对这场战争时所表现出的曲折历程。通过宏大的战争背景和普通士兵的具体作战进行对比,体现出了角色个体对战争的身份认同,主题的展开也更多地依附于角色个体的心理变化,“经过家仇、国难洗礼的英雄们以个人的成长经历隐喻忍受磨难、不断自新的民族精神主体,从而建构起为民族的明天奋斗不息的宏伟主题,英雄的光环在个体融入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彰显出来,与自我的曲折经历成正比”[1]。
影片《百团大战》里所要刻画的主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面对这种宏大的叙事主题,导演突出了
“战略、战役、战斗”[2]三个层面,描绘了延安党中央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对百团大战的肯定,彭德怀、左权等运用独特的战略思维和智慧指挥的具体实施以及具体战士的战斗场面。这种主题展开方式凸显了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体现了面对国家存亡时,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
(三)创作文本――虚构与改编
电影《狂怒》是以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为创作时空,纳粹德军在自己的后方负隅抵抗为创作背景,虚构了一个美军坦克部队在德国

《狂怒》《百团大战》的叙事策略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10-06